12月底我们将会发布一份2024年度书单推荐,所以下面这份书单是我们今年最后一期月度书单。

看完电影《好东西》后如果你也开始喜欢上海,可以从王占黑的新作《正常接触》中感受其中更多重的生活状态;怀念乡村经验或者试图暂时摆脱都市生活藩篱,可以去沈书枝的《月亮出来》中寻觅慰藉;对于作家逸事与文学批评感兴趣的人,不要错过《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而每一位认为自己是惯于自我否定的人、有着不会拒绝的讨好型人格,可以从《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一书中寻找些许能量……

在此不再一一展开,下滑屏幕去本月推荐的 16 本新书中寻找你的阅读兴趣所在吧!你最喜欢或最想阅读哪本呢?同样欢迎在评论区安利你在11月读到的好书——


《正常接触》

作者:王占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年:2024-9

推荐人:渡水崖

王占黑的写作坐标是上海,对准沪文化、街坊里巷的角落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的一本小说集就叫“街道江湖”,市井江湖中人打交道的据点都在楼道、水果摊、杂货店。而新书《正常接触》写过去的疫情三年,江湖多少有些形变,人情风味和生机也少了。以同名篇《正常接触》为例,主人公一直想象职业援助对象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不是远方的监狱里,她和同事对生活内容的交流分享也全部通过电话和群聊窗口。还有网课、物资清单、病房隔离等,我们真实度过的几年在这本书中被真实地描摹、留存为了历史纪念,也被以一定虚构的方式带来更多种可能性的想象:处在行动受限的非常规生活现场,人的心灵究竟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观?

如果说因一定的创伤记忆,让许多小说场景给我的观感是丢失信号的电视雪花画面,那么作为社会观察和参与者的作者目光和声音并没有随之破碎,仍然炯炯、响亮。小说里,有对教育系统运作规则的洞穿,如“一百个人浪费青春写考卷,出一个人才,剩下九十九个都是炮灰”(《韦驮天》);有对亲密关系和婚姻生活的调侃,如“两个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在无处可去的日子里,这几乎令人崩溃”(《清水,又见清水》);对职人状态的描摹,如“每天活在假装摸鱼和寻求出头的巨大落差中”(《正常接触》);当然,最多的也许是对人性的不留情的直指,如“生活的弹性可真大啊,就跟我们的忘性一样大。”(《没有寄的信》)……

跳出疫情的特殊背景,能在这本书里更多看到人的普遍处境:行业凋敝的、为基本生活奔波的、失眠的、总做出错误决定的。无奈、麻木的,也有愤怒、反思的。通过她刻画的主角,感到太善于反思的人不太会正当地享有,对别人的标准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我还喜欢她无论自称“小伙”还是在小说里常写男性主角的方式,一种小小的狡黠,透着也许磅礴的、迸发的生命活力。


《月亮出来》

作者:沈书枝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7

推荐人:渡水崖

作为一个还算会读书、懂得甄别的人,我知道小说可以让我短暂抽离现实,非虚构可以让我重新面对现实,社科学术可以帮我打开视野和理性思辨力,漫画可以让我不太动脑而取得休闲愉悦,却因为“散文”这种文体的越来越少见、被淹没,几乎已经快要忘了小时候读沈从文、林海音时感到的那种被如汩汩泉水的文字滋养的感觉。但在沈书枝这本书里,我找回了一部分。甚至有一种更神奇的体验,是在深度阅读至少半本是“天书”的同时,注意力越来越投入,内心越来越沉静,甚至还出现了少有的想回家的感觉。

说“天书”是一种调侃,因为必须承认,在城市长大至工作,我对作者写的绝大多数乡村生活经验和动植物名词完全不了解。她的博物学却又不只是在介绍,更像一种指导,有很多采摘、加工、烹饪蔬菜野果的细节,读着感觉有一个人动作细密,明显很会劳动,而且有耐心,自己即使手再笨,至少可以跟着做一颗青团,而且不会被嫌弃。这个人会一边制作,一边讲自己小时候也笨手笨脚过的可爱经历(自然中的一切物尽其用,也要自己出力,譬如小学三年级去山里茶场摘茶,一路躲雨、避蜥蜴,最后只赚到了三毛钱),时代变化对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前都要去菜场,现在可以用电商),讲乡居生活不便(今天我们能在一些乡村视频里看到的美好景象需要幕后的人花费巨大心力来维持、打理,“这些事都要求人本身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看不到批判或宣扬什么的态度,只是原原本本地在阐释这些现象,又提供了一种质朴而在今天又显宝贵的阅读的功能:好的陪伴。

这本书的序言叫“为我们的出身说话”,也写得很好,提到作者说的“拿出勇气,不要躲在困难的背后,享受重复的、失败的快乐”。作者生在南方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务工农,姐妹五个,自己通过读书来到大城市,扎根下来,多年写作建立在童年记忆之上,也会思索“非虚构”是否对父母是一种冒犯。尽管贫穷匮乏,他们很爱她,会给她做别人家有的小竹椅,在吃不太起肉菜时换着花样炒小竹笋,过年给每个孩子一个攒了很久仅几元还换成新钱的红包……这一种爱也许奠定了写作温暖的底色,就这样坦坦荡荡地带着出身,惦记着来时的路,踏实而有盼望地生活,也许能把自己带往新的地方,也让这些文字打动了至少一个像我这样的人。


《过时小说》

作者:严彬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推荐人:李星锐

《过时小说》是作家、诗人严彬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这名字十分有趣,“过时小说,会有多过时”?读罢后能够发现,这“过时”是一种站姿,是严彬面对“流行”时所采取的站姿。或者用书中序言里的话来说,“所以到底什么是过时呢?‘过不一定是错过,也可能是越过、跃过,是超脱于孤立的、简单的时间、时代之上。这样的‘过时’,让小说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叙述,而成为小说本身。”

集子里的小说的确是越过时代的,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是从一些文学大师的名字中生长出来的,海明威、普鲁斯特、卡尔维诺……严彬或是想象大师们的另一种可能(就像伍尔夫对“莎士比亚死去的妹妹”的想象一样),比如海明威跑到香港长居并最终死在香港;或是想象大师们没有暴露在公众里的生活细节,比如普鲁斯特给他的佣人留下遗书…… 这样的构想无关时代,也无关生活,却与“文学”本身发生直接的关联。


《乔瓦尼的房间》

作者:【美】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李佳纯

出品方:群岛图书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推荐人:李星锐

《乔瓦尼的房间》的作者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比起作家,他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可能更响亮: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民权运动的重要意见领袖。然而,这本《乔瓦尼的房间》,却是一个身在巴黎的白人双性恋者的故事,与鲍德温的黑人身份、他所参与的社会活动毫无关系。

这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近似于巴黎白人版的《春光乍泄》。有未婚妻的美国男人大卫,独自游荡到巴黎,在一间酒吧遇见酒保乔瓦尼。大卫禁不住乔瓦尼的暗示,跟随他一起走进了乔瓦尼的房间,开始了一段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而这悲剧的结尾,在小说的开篇就已经揭示出来,后文中的浪漫与纠缠,都成为一场早已蒙上伤感面纱的回忆,一次结局早已注定的沉沦。

通过这种方式抹消悬念后,读者才得以更专注于大卫与乔瓦尼的情感本身。小说的语言极美,虽然故事本身放在当下略显熟悉,但读完以后,巴黎酒吧里暗黄的灯光,男人们互相打量试探又迅速移开的眼神,会像老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在脑中残留。


《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作者:【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侯健

出品方:99读书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9-1

推荐人:思郁

这本书真的是期待已久。1971年,略萨的博士论文写的老朋友马尔克斯。但是几年后,不知道因为什么矛盾,略萨一拳结束了两人的友谊,拉美文学史上伟大的友谊中断了。五十年间,两位拉美文学大神再也没有同框过,他们各自成道。马尔克斯靠《百年孤独》首先获得诺奖,成为了最耀眼的文学明星,略萨一手写作,一手批评,又短暂涉足政坛,竞选总统失败后,重回写作巅峰,也拿到了诺奖,至今八十多岁高龄,还笔耕不辍,新作不断。某种程度上,他比马尔克斯的文学生命更加丰富,也更加长久。

这本书真的是两人友谊的见证。虽然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书,但是至今读起来依然散发勃勃生机。这样的文字至今扔不过时,当然是得益于略萨的眼光独到,分析精准,概括准确。与其说他在分析马尔克斯,倒不如说他借用马尔克斯的作品,阐释自己的文学观。阅读这本书,你会感觉到他对马尔克斯的那种爱。要知道,他比马尔克斯成名更早,但是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却毫不掩饰对马尔克斯的喜爱,对马尔克斯的作品如数家珍,他比马尔克斯更熟悉马尔克斯的作品。这种互相成为仰慕者的行为,值得所有的写作者效仿。我们唯一的遗憾就是,略萨的这本书之写到了《百年孤独》,对马尔克斯之后的作品再也没有补充。

文学成就上看,略萨和马尔克斯一样都是伟大的小说家,但是略萨还是一个一流的批评家,尤其是读他评论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就能感受到他感受力有多敏锐,概括有多精准。略萨的文学观,一言以蔽之,文学是一种对现实的反叛,是一种介入,是一种弑神的冲动,是用笔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抗。每个有着雄心的创作者,都不时受到内心魔鬼的折磨,希望能写出一本大书,杀死内心的魔鬼。而在写出这本大书之前,他所有的写作都是准备和练习。马尔克斯内心的魔鬼就是他从小生活的那座阿拉卡塔拉的宅子,他最终写出了《百年孤独》。

而略萨内心的魔鬼与马尔克斯不同,他内心的魔鬼是文学与政治的争斗,他比马尔克斯更像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像一个自主主义的斗士。政治没有毁灭掉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反而用更多的文学作品来证明他驾驭现实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记忆萦回》

副标题:布鲁姆文学回忆录

作者:【美】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大方

译者:李小均

出版年:2024-9

推荐人:萧轶

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早已成为无法绕开的经典文本。在中文版尚未引进之前的书讯传播时,曾将这部文学批评式的回忆录想象成帕斯捷尔纳克那般的书写形式,借助个体事件的艺术现实来回忆个人精神的阅读图景;但当翻阅之后,或许布鲁姆自行引用的王尔德话语更为贴切:“文学批评是自传的唯一文明形式,因为它处理的不是事件,而是个人生活的思想;不是生活中行为或环境的有形事件,而是心灵的精神气氛和想象激情。”而王尔德这句话的前一句则是:“最高级的批评是对自己灵魂的记录。”

熟悉哈罗德·布鲁姆的读者能够轻易发现,这部回忆录诸多篇目都属于经典重读。或许,布鲁姆在晚年回顾自身的阅读经验或批评事业时,他通过反复咀嚼的重读方式来再度发现和重新确认经典文本的自我体验。这种“记忆萦回”也像是“记忆附身”,经由欧美经典文本与自我私人经历之间的缠绕对话,既是对文学批评事业的再度确认,也是对自我灵魂印记的艺术重申。布鲁姆通过叠印式重读与个体性感悟的融合方式,将回忆录变成了一座文学纪念碑林;而私人经验与个体沉思下的布鲁姆自己,也因此而被映照在那些碑林之中。


《审美测绘》

副标题:新时代文学批评实践研究(2014-2024)

作者:李静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4-9

推荐人:EIN

本书聚焦于2014~2024年十年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即这十年间批评家身处文学现场的言说与行动,学者李静“无意以编年史或话题史的面貌呈现”,而是在梳理十年来不同文学批评话语之后,思考影响文学批评的决定性因素,探究是什么力量在制约着批评家的兴趣与工作方式。作为当代文学批评场域的局内人,李静主要从学院内外、国家文学、媒介技术三个部分展开讨论,勾勒文学批评寄身于其间的“三足鼎立”的整体环境。

其中第三章所详述的“数码文明:媒介-技术视域下的批评新变与知识转型”可能是离普通读者最近的书写,阅读过程中经常也感觉到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在其中的参与感。作者引入10年来各种具体且更为大众广泛熟知的典型的、流行的、热门的文化现象与个案,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一次次备受瞩目的文化现场的背后细节。

比如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由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到合集出版,或者是媒体的赋权使得更多普通人有了表达渠道,余秀华、陈年喜、胡安焉、王计兵等写作者逐渐被人熟知——文学批评的对象由此发生剧烈转变。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作为读者“通过社交媒体上的数字化参与不断输出自身的文学趣味,参与建构作家的形象,并作为‘流量池’与‘消费力’来切实影响文化市场的导向”,也逐渐成为文学批评不可忽视的一种声音。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作者:【日】斋藤环

译者:顾小佳

出品方:野spring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推荐人:萧轶

在国内堪称网红哲学家的韩炳哲,如此断言我们与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时代。”在他看来,我们总是习惯于在自我的深渊中漂流,而最终也将自己溺亡于自恋之中。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宅男宅女一代,既能轻易地自造人设进行自我表演来获取虚假认同,又能轻易地缩壳茧居于自我世界来逃避社会现实,“做自己”不唯独成了人生理想的时代口号,更成了虚假感受的自证借口。然而,这一切内外相辅的互动模式,造就了更多深陷于时代病淖中的独立病体。

日本社会的的发展历程,在这些年越发成了我们自身的社会镜像,阅读他们的社会分析方面的著作,往往能够轻易拥有某种刺针自我的力量和感受。这本书对于自伤自恋人格的精神分析,因其医生视角而温和亲切,使得我们更好地看待自身所陷的病灶问题,不必恐惧尖锐批评而难以接受,毕竟自恋人格往往无法接受他人的评议。

除去对于自伤自恋人格的精神分析之外,这本书所考察的日本社会精神史,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社会的生态史反观。进而,我们也更好地自我认知和自我疗愈,比如自伤自恋的成因利弊、人设成瘾的剥削机制、新型抑郁的社会关系等等,当然斋藤给出的疗愈方式未必一定能作用于每个个体,但无法自拔的自我状态与无从走出的自我困境,也往往是我们需要反复练习的日常任务。或许,这本温和之作能在暖心的分析之下,给予我们更多和蔼的告诫。


《思想的假死》

作者:【德】彼得·斯洛特戴克

译者:常晅

出品方: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推荐人:把噗

所谓“思想的假死”,最典型的形象莫若柏拉图笔下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思考时的出神状态。斯洛特戴克认为,哲学的本质是从世界中抽离,成为中立观察者,从而进行纯粹的思考。柏拉图所创立的雅典学院本质上是一个练习“假死”的地方,人们在此学习如何从世界中抽离。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悬置”概念,同样劝导人们从存在的执态中后退一步。

“悬置”作为一种实现思考的能力,让人得以暂时地脱离日常的沉浸式存在,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视角来审视知识和行为。某种意义上,这与佛教中所说的“放下我执”贯通了起来,两者都是为了排除观念的偏见,真正地认知世界和自我。

在该书中,斯洛特戴克还讨论了理论与苦修主义的关系,以及现代性如何塑造了我们对观察者角色的理解。教徒在修道院脱离世界的苦修,恰如现代学校为学者搭建的象牙塔。当下是一个理论假死的时代,“中立观察者”被刺杀,人的认知现代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作者呼吁一种“理论苦修主义”的回归。


《史记今读》

作者:黄德海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艺文志eons

出版年:2024-8

推荐人:萧轶

围绕司马迁与《史记》相关的著述早已汗牛充栋,但黄德海的《史记今读》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从表面来看,他似乎并不用功于经典文本的细微阐释,也不用力于司马迁及其时代的历史重写,但它恰恰是基于二者的重新出发。这就让这部“今读”之著迥异于其他的解读文本,从上古巫王系统延续到史官职责,从道术与天下的裂变角度切入司马迁及其时代;作者借助历代研究成果进行细致考究并辅以历史现象,为读者复活了“司马迁及其时代”“司马迁及其著述”等辽阔而深邃的文化图景,得以真正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人格图谱与精神世界。

故而,除去对司马迁及《史记》的叙述之外,作者更是耗费篇幅去书写司马迁及《史记》之前的历史考证,尤其是围绕着司马迁的职业与志向,从司马迁的祖辈传承、职业变革、成长经历与写作方法等入手,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对广征博引的研究材料进行细微稽考,又以文学家的笔法对司马迁的身世及其著述进行了合乎情理的历史想象,建构起来了一种纵横感交织的时代氛围,进而完成了对司马迁为何与如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成一家之言”等方面给出了别具一新的导读阐释,以全息图景式的观看方式,深入刻画了司马迁及其著述的人格与心灵。


《失败》

副标题: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作者:李礼

出品方:火与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4-11

推荐人:萧轶

近代史的新叙述方式,非常考验写作者。新史料、新史识、新视角、新视野等标签式宣传语,想必是谁都想贴上腰封,实则任何一“新”都知易行难,很容易陷入虚假宣传下的自我陶醉。革命史、殖民史或屈辱史的叙述方法,往往根据早已确定的预设性需求进行选择性编撰,对某些事件进行寓意化书写,对另些事情采取忽视性处理,导致历史叙述进入马后炮式的特定书写轨道,甚至诸多人物事件被排除在外,丧失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偶然性,也将忽视或误读诸多事件的原本意义。

李礼将更多人物事件拉回历史现场,重新恢复他们本该拥有的历史地位,包括那些被遗忘的国际人物,罗织而成一张庞大而新颖的国际互动网络。在广阔纷繁的互动情境之下,以全球网状的叙述视野,重新讲述和理解国际语境中的近代国史。在阅读过程中,近代史仿佛呈现出某种陌生化的阅读感受,经常能在不经意间惹出些许惊奇式的全新感受,让我们不得不对近代史的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价值重估,近代史中的人与事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的校正。


《微服出行》

副标题:约瑟夫二世的欧洲启蒙运动之旅

作者:【奥】莫妮卡·切尔宁

译者:荣玉

出品方:也人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2024-9

推荐人:萧轶

微服私访,因影视剧而深入大众心理;身居深宫之中的皇帝微服出行,以普通百姓的隐匿身份走入民间的疾苦世界,这种反差让人对这类历史事件充满了好奇之心,进而演绎出了诸多虚构的历史传奇。《微服出行:约瑟夫二世的欧洲启蒙运动之旅》,书写了神圣罗马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九次微服出行于十一处欧陆地界的民间寻访之旅;同时,还书写了这位皇帝因民间私访而推动政治改革所遭遇的政治斗争与革新阻力。

面对法国大革命前后暗涌的社会危机,约瑟夫二世通过微服私访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意民情,意欲对庞大复杂的哈布斯堡王朝进行现代化革新,将一个分散结构的帝国疆域统一成现代化民族国家,用启蒙思想的开明专制政策来完成国民从臣民到公民的身份认同。在微服私访期间,他不仅亲自聆听百姓的投诉,还建立信访形式来打通民间与深宫的流动渠道,与母皇权贵之间斗智斗勇,极力推行启蒙思想下的政治革新,成功应对了法国式大革命在王朝疆域的暗潮涌动。


《爱因斯坦的战争》

副标题:相对论如何征服世界

作者:【美】马修·斯坦利

译者:孙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推荐人:萧轶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写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改变人类世界观的方法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不仅是爱因斯坦的双重战争(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学术战争、相对论在科学界的理论战争),还是人类历史的双重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影响国际科学的世界版图、学术领域如何在战争撕裂的世界图景中重塑版图)。这本书将相对论的发展成型过程与爱因斯坦个人的学术经历、生活经历进行融合,但以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两位重要人物为双人传记核心,重新回顾了相对论与世界战争之间的欧美科学界群像

在本书中,作者不唯独谈论科学史的进程,而是将科学进程置放在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比如,一种科学的诞生需要怎样的学科融合与地理交流,跨国式的科学交流和学科互动如何促成相对论的诞生,学术民族主义如何影响科学的进程与科学家的命运,学术排外思想又如何影响科学的进程等等。而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科学家或学术人的命运又将如何起伏低落,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个人抉择与立场战队又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部双人传记中所呈现的很多思考都极具当下意义,比如战争撕裂下的科学国界问题导致的抵制文化撕裂了国际合作,爱因斯坦作为和平主义的科学人,如何艰难地自处于德国内部与全球领域之中。在一个冲突的时代里,这部科学史著作读后,既让人唏嘘,又令人欣慰。



《动物化的后现代》

副标题: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

作者:【日本】东浩纪

译者:褚炫初

出品方:世纪文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4-9-30

《00年代的想象力》

作者:【日本】宇野常宽

译者:余梦娇

出品方:望mountain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推荐人:把噗

多年前便听闻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对亚文化作出了多么深刻的阐释,可惜没有中译本无法一见。此次世纪文景引进该书,得以一睹真容,确实受益匪浅,即便已经发表二十余年,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特别是对当下已然进入“动物化的后现代”的中国而言,可以说准确地做出了某种“预言”。从中诞生的的见解实然已经成为某种“常识”,可以想象当初提出“数据库”这一概念是多么石破天惊。

东浩纪认为,“御宅族系文化”并非日本土生土长的产物,而是对美国亚文化做的日本化:正是为了忘记战败与美国对日本的种种影响,御宅族们理所当然地“回到”江户时代。通过援引科耶夫提出的清高主义和动物化,日本和美国的两条路径在战后成为典型,但随着进入后现代,日本社会也不得不进入美国动物化的老路。科耶夫认为,人类拥有欲望,相对而言动物有的只是需求。所谓的“需求”,意味着针对特定对象,单纯的满足即可。而欲望不同之处在于它会引发勒内·基拉尔所说的“模仿欲望”,即便接受了渴求对象的给予,欠缺也不会消失,而是会转移。

当大叙事凋零转入小叙事,世界进入了利奥塔所言的“后现代状态”。原有的深层大叙事被一个共同的资料库所替代,表层的故事则是由资料库中抽离出来的元素组成的拟像。御宅族的世界,便是从数据库中提取自己喜好的要素进行组合的动物化过程。这些从资料库中抽象而成的元素被称为萌元素,御宅族所消费的表层拟像都由萌元素所构成。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人通过直接消费作品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相较而言,宇野常宽的《00年代的想象力》欠缺了《动物化的后现代》中简明清晰的概念剖析。宇野常宽本身就是为反对东浩纪的理论而写了这本书,因为把两本书比对来阅读很有意思。宇野常宽的视角同样指向了东浩纪所关注的世纪之交的日本社会转型。他提出,当人们失去对社会性自我实现的信心,便会转而追求自我形象的认可,所谓“家里蹲”;但在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人与人之间不得不进行相互搏杀以谋求生存,所谓的“大逃杀”。从“家里蹲”到“大逃杀”,事实上意味着一种价值观选择的转变,当日本年轻人失去阶级爬升的可能,大家会选择退缩回自己的小世界,通过各种爱好联通的“岛宇宙”建立联系,这也如周志强所言,“动员游戏/大逃杀”不仅是“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也是“二〇年代的新现实”。


《自由主义为何失败》

作者:【美】帕特里克·德尼恩

译者:梁乃夫 / 林泽正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24-11

推荐人:思郁

本书的作者是近些年随着特朗普上台,开始声名鹊起的新右翼的保守派知识分子。这是他在2018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广受好评,出版之后,前总统奥巴马将其列入到了他的年度好书书单,平装本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

这本书的畅销有其缘由,首先关于自由主义的失败或者不满,近些年已经成为了一种写作的潮流,最著名的比如有福山的《自由主义和对其不满》(中文版什么时候出?)。这些著作都是随着民粹主义的全球风行,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等等现象的出现而出现的对自由主义的紧迫反思。但是德尼恩的这本书与以上提到的著作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反思自由主义,而是全方面批判自由主义的成功——对,我没写错,他认为自由主义最大的失败,就是它成功了,才导致了更大的恶果,让这个世界陷入了更糟的境况。

其次,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平易,散文般的著述风格,非常节制的用词,优雅的行文,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以至于你忽略到他书中的表达的含糊不清的东西。其实,很多学者都有好的学问,就是写不好文章,如果都用这种能让人看懂的行文写作,自然就能吸引众多的读者。当然,这也是这本书最让人迷惑的地方,你被它吸引,完全沉浸式阅读。但是读完之后,你回想一下,总觉哪里不对。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是将自由主义树立成这个世界之恶最大的靶子。自由主义是一箩筐,哪里需要哪里装,在书中,自由主义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它从发明之初就有了原罪。它造就了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平等,它创造了新的贵族阶级,导致一种精英式的统治和傲慢,它让极端个人主义到处横行,它破坏了传统和地方性的生存空间,它让市场资本主义导致了人的异化,全球环境恶劣,人的孤独感增加,生活生平下降,世界两极化生存等等,基本上这个世界上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自由主义的全面堕落。这种批判估计让很多自由主义者都感觉到不像话,信口胡说,但是想要反驳却不容易。因为德尼恩批判的境况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会有不同的认知,肯定不会认为这都是自由主义惹的祸。

而德尼恩理想中的世界是一个后自由主义时代。他理想中世界是维持传统的基督教习俗,建立新的社群文化活动,加强地方性互助,发展家庭经济,重视本地知识和技艺的实践,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减少与现代经济中的抽象活动的世界。他寄希望于用几代人的时间,最终产生一种不同的政治生活的体验,这才真正配得上“自由”两个字。但是书中很多段落,比如那些对女性的规训,读起来非常不适。

对这本书的评价,中文版封面上采用了奥巴马的一句话非常适合:“虽然我不同意此书的许多结论,但我同意它指出了自由民主国家的内在缺陷。”

2024

本月书单推荐人

萧轶

媒体人,书评人

思郁书评人

肖恩

文化记者、编辑

把噗

Festina Lente

李星锐凤凰网读书编辑,能量极低的纽扣电池

EIN临时收入 临时生活


编辑 | 仿生斯派克

主编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