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仝瑞勤

国际在线河南报道(记者 仝瑞勤):秋末冬初,珍贵的中药材山茱萸迎来丰收时节,一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实缀满枝头,随风摇曳,在阳光照耀下更显晶莹剔透。


西峡县境内蜿蜒山路与色彩斑斓的山林相映成景 摄影 王小军

在南阳市西峡县米坪镇,山坡上、谷底里,田间、路边,连同农家的房前屋后,一片片茱萸红,与蜿蜒的公路、层次分明的彩林,渲染出如画的山乡美景;田间、路边、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喜摘山茱萸的农户;农家小院内,不时传出山茱萸脱核机器的声响,红色的果皮铺满小院;街道边的中药材收购门店,一辆货车在门口等候,几十名装卸工忙着装袋、密封、装车……


西峡县米坪镇康庄村村民采摘山茱萸 摄影 王小军

据了解,米坪镇地处伏牛山腹地,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种植中药材6万亩,其中山茱萸约4万亩。道地药材主要有山茱萸、天麻、桔梗、黄精、连翘等40余种。该镇因势利导,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拓展市场,建基地,开展技术培训,鼓励和引导群众立足实际发展山茱萸种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让一大批山区群众依靠山茱萸走上致富路。全镇85%的农民从事中药材生产,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缀满枝头的山茱萸引人拍照打卡 摄影 仝瑞勤

在米坪镇,一街两行的中药材门市格外引人注目。该镇依托山茱萸产业,培育中药材购销队伍,镇域常驻中药材购销商户100余家、经纪人3000余人,打造成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年均交易山茱萸7000吨,占中国交易总量的70%,各类药材年交易额超10亿元,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山茱萸交易中心和价格风向标。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以山茱萸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成为西峡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成熟待摘的山茱萸 摄影 仝瑞勤

近年来,西峡县依托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坚持中药材产业富民强县战略,以山茱萸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在太平、二郎坪、米坪等深山乡镇建立山茱萸GAP标准化种植基地,做优拳头产品、做强产业品牌,推动中药材产业由资源型向基地化、粗放型向标准化、产品型向产业化转变,培育出一批中药材初深加工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带动、示范引导、政策扶持,扩大群众参与,不断提高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学化、集群化、规范化程度。目前全县山茱萸种植面积22万亩,分布全县14个乡镇,主产区遍及9个乡镇120个村,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山茱萸年产量的50%、河南省年产量的70%,年均产值1.5亿元,带动10.5万群众增收。

山茱萸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西峡乡村埋下了中药材致富的种子,也吸引了众多客商,逐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运输、贮藏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为西峡建设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打下了基础。2024年,西峡新发展山茱萸、连翘、黄精、黄姜等中药材5400余亩,改造提升山茱萸基地1.6万余亩,20余万人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道地药材”已成为群众的“致富良方”。


西峡县米坪镇行上村中药材烘干加工车间 摄影 仝瑞勤

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铺上了底色。如今的西峡县,丰收的不仅仅是各种中药材,还有农户门前大棚内的香菇、立体式标准化生产车间内的银耳、恒温净化养菌棚内的菌棒……

“我们从福建省古田县引入袋料银耳栽培技术,依托先进的温湿度控制设备和技术,采用恒温车间工厂化栽培方式,种植周期为45天至50天一茬。同时,我们依托当地中药材资源,采用中药材做培养基。”天源山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陈秀辉介绍说。


天源山生物科技公司银耳栽培标准化生产车间 摄影 仝瑞勤

该公司从事食用菌开发、种植、加工、销售,采用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的种植模式,建设了立体式标准化银耳生产车间8000余平方米,年产鲜银耳300多万袋,有力推动西峡县食用菌产业从“一菇独秀”向“多菌并举”转变。

近年来,西峡县在提升菌种质量、强化标准建设、引育龙头企业等方面下功夫,与院县合作,引导企业打破传统的种植和养菌模式,提高种植水平,做到“四季有香菇”,并通过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菇农持续增收。

在南阳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排排标准化厂房气派壮观,拌料车间、装袋车间等配套生产线一应俱全。恒温养菌棚利用冷暖空调、新风系统、双网双膜系统控制温湿度,加上温室灯带模拟光照,不仅充满“科技范儿”,更比传统大棚养菌产量提高30%以上。


南阳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恒温养菌棚 摄影 仝瑞勤

“实现‘四季出菇’,我们也是经历了反复实验,一是改良培育新的菌种,实现温度不超过28度香菇就可以生长;二是通过室内设备,自动化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香菇生长环境。”该公司负责人杨俊朝介绍说,“四季出菇”模式填补了产业季节性空白,打破了传统一年一季的出菇模式,实现四季循环养菌、一年两季出菇,规模效益翻三倍以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香菇为代表的西峡食用菌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发展历程。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西峡县每年香菇种植达3亿袋,年产鲜菇30万吨,覆盖15个乡镇140个专业村,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香菇产业,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县和重要集散地。


西峡县内标准化工厂化菌菇生产大棚 摄影 王小军

如今,以香菇为原料的庞大产业链正在西峡加速形成。截至2024年,西峡县已建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689家、加工企业578家,其中出口企业108家,产品有6大类200多个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效益近200亿元。

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向深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西峡县坚持“稳菌、固果、壮药”,做活“土特产”文章,持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全国较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成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先进县,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加工示范区,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特”制胜、打造乡村振兴“西峡样板”,绘就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的山乡巨变新画卷,把乡村振兴美好图景变成幸福实景。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www.cri.cn)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以“国际传播”为特点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发布。国际在线目前通过44个语种以及广客闽潮4种方言对全球进行传播,是中国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化新媒体平台。

征集:如您在开办企业、企业注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用电报装、用气报装、用水报装、缴纳税费、惠企政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监管执法服务、政府采购、招标投票等营商过程中遇到烦心事、堵心事,请留言。

昨日阅读榜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微友参考!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通知我们,本公众号将及时删文处理。

【编辑:周年钧 校对:郭广财 审核:王小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