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及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那段时期,总是用一个“春秋战国”代替。

春秋战国到底属于哪个朝代,他们又是如何诞生的?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重回两千多年前,看看那段时期,中原大地到底发生了什么?



东周西周

很多人应该看过封神演义,也都知道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将纣王踢下王座,成立了周朝。

而周武王背着姜子牙走了八百步,所以周朝也存在了八百年。

当然,这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



虽然这个故事是后世虚构的,但历史上的周朝确实存在了八百年,也成为了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

此时的周天子将都城定在镐京,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西周。

西周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将中原大地分封给各诸侯。



刚开始,这些诸侯和天子的关系比较紧密,也比较忠诚,只要天子有事,必然起兵勤王。

但随着传承,这些诸侯的后代与周天子的后代逐渐生疏。

而这些诸侯靠着封地也日渐强盛,有些诸侯的实力超过了天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天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

等到周幽王登基的时候,因“烽火戏诸侯”一事的爆发,导致周天子彻底丧失威信。

后来西周灭亡后,大家推举其子为周平王,并且迁都洛阳。



这次东迁代表着周天子地位的陨落,华夏大地也宣告着进入了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各地诸侯各自为政,天子成了摆设,根本没人在乎。

随着各个诸侯的强大,他们因为领土和利益,开始频繁出现摩擦,并且逐渐演变成战争。



西周时期,秦国本是西边的一个小诸侯,但随着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不断吞并周边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而坐拥华北平原的齐国,在齐桓公的领导下,再加之管仲的改革,成为霸主。



除了齐地,拥有河南和安徽两地的鲁国,也在日渐强大,并且诞生了孔子这样的大儒。

因为孔子的存在,所以无数文人才子慕名前往鲁国,并齐力修订了一本书,名为《春秋》。



《春秋》顾名思义,就是记录鲁国一年四季发生的种种事端,并且评价其功过是非。

因为当时除了鲁国,还有其他各诸侯国的存在,这些诸侯国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记录详细,孔子游历各国,结合鲁国史官的记录,将各国发生的争端和趣事整理在一起,合订为《春秋》一书。

因此,后人就将春秋记录下来的这段时间,称为春秋时期。

而战国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春秋战国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从天下各国涌向鲁国,并且为其守孝一年,众弟子又对《春秋》进行了完善修订。

但在孔子死后的第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作为春秋霸主之一的晋国出现了内乱。



当时诸侯国都是由周天子分封,君臣分得很清楚,臣子不能以下犯上,更不能夺取诸侯爵位。

但因为晋国连续几位王侯无能,导致下面权臣分立。

而这些臣子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吞并其他大臣的势力。



本来晋国有六个公卿贵族,到最后只剩下三家,而这三家的实力已经超过晋王。

晋哀公一死,“韩赵魏”纷纷要求自立为王。

当时周天子已经无力制止,只好按照三家的要求,将晋一分为三,成为三个国家。



这直接打破了周礼,让天下诸侯和权臣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只要有实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诸侯们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推翻天子。

而公卿贵族则想:若是实力强大了,一定要推翻诸侯。



就这样,周礼不复存在,天下也逐渐进入战国时期。

因为三家分晋,天下也从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各诸侯之间的战争也日渐加剧。

除了战争频率的增加,更主要的是战争方式的改变。



在春秋时期,因为礼制的存在,两国之间交战还是比较讲“礼”的,比如出战之前需要提前下战书,理由要符合礼制。

而两国交战时,不能偷袭,不能以强欺弱,更不能屠杀普通士兵。



春秋时期的战役,当属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当时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力不容小觑。

当时北方的齐国日渐衰落,而南方的楚国却逐渐强大。

两国为了争夺中原之地发生了冲突。



当时宋国夹在两国中间,不想两国交战。

宋襄公便邀约齐楚两位君主来宋国参加诸侯会议,争取调停战争。

他是想做好人,但楚国却不这么想。

楚国认为宋国这是想拉偏架,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在会议开始前,将宋襄公绑架了。



宋襄公被绑架之后,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楚国在各国的威压之下,只好将他放了回来。

回国后,宋襄公左思右想,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向楚国下战书,要好好教训一下他们。

这次战争,宋襄公是否还能保持“礼制”的风范?



天下大乱

当时宋国是非常强大的,士兵数量也比楚国多,按理说,这次宋楚之战肯定是宋襄公获胜。

当时宋国第一时间赶到泓水,并且布兵列阵,静待楚国来战。

而楚国来得晚了,并且还得过河。



当时宋朝士兵对主公说,趁着楚军过河,应该主动出击,将其全歼在泓水之上。

但宋襄公却摇头,说:“趁其不备出击,这不是君子的做法,等他们过河再说。”



结果楚军过河后,觉得自己过河时宋军都不敢出击,对方肯定是一群懦弱之辈,于是战意盎然。

宋国士兵因错失良机而丧失战意,最后被楚军大败,而宋国也就此丢掉春秋霸主的地位。



从这次泓水之战中,我们就能看出来,宋国作战方式更偏向于礼制,也就是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

但到了战国时期,两国交战就不再讲究礼制了,而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最经典的长平之战。



当时秦赵两国发生冲突,两国在长平展开决战。

首先是秦国担心廉颇率兵,重金收买赵国使臣,使赵王和廉颇出现罅隙,并将其赶出赵国。

赵国无大将可用,只好让赵括临阵率兵。



毫无意外,赵国兵败如山倒,而白起取胜后,并未遵循礼制,而是在长平坑杀四十万降兵。

而春秋时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但在战国时期,坑杀降兵却是很常见的。



进入战国时期后,除了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外,各国之间的阴谋阳谋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孙膑与庞统之间的围魏救赵,以及苏秦与张仪的连横合纵,将战争谋略提升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

除了战争的变化,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还是我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界线。



在春秋时期,天下百姓尽是诸王侯的财产,土地也是归诸侯所有。

无论是分给百姓耕种的土地,还是百姓开荒的耕地,都属于诸侯,百姓只是打工的。

而且为诸侯征战,也是百姓的义务,根本没有军饷。



但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为了增加百姓的积极性,于是私自将土地赠予百姓,只需要缴税即可。

并且百姓为诸侯征战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



在这样的激励政策下,百姓们开始涌向福利政策更加丰厚的国家,比如当时的秦国和楚国。

这也是秦国能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们经常将春秋战国混为一谈,但这两个时期还是有不小的区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