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晚清累积耻辱的总爆发,也是李鸿章一生抹不掉的槽点,因为他的纵容或庇护,有很多临阵脱逃的将军没有受到处罚,有的官复原职,有的甚至还升了官。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面对敌军的围攻,拒绝敌人的劝降,毅然选择自杀,死后却蒙受屈辱,棺材上被锁上了3道铁链,10多年不允许下葬,这是为何?



甲午战争中的清王朝从海陆两方面都被打败,可以说是技不如人。

战争总是要分出个胜负,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也并不丢人,只要痛定思痛,奋发图强,争取下一场战争打赢便是。

清王朝的耻辱在于,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多位逃跑将军,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没有受到惩处。他们大多安度晚年,得以善终。

比如在朝鲜战场上狂背500里,跑得比兔子还快,把败仗说成是胜仗的叶志超。

临阵脱逃是军人的耻辱,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严惩,此人最终却平安无事。像叶志超这样逃跑未被处罚的将领,还有很多。

为什么说李鸿章难辞其咎?是因为北洋水师的官长大部分出自李鸿章的淮军体系,李中堂是淮军创建人,那些逃跑将军大都来自淮军,李中堂便不顾一切为这些败军之将开脱。

说来奇怪的是,丁汝昌也是安徽人,是李鸿章嫡系,他不但没有逃跑,还严词拒绝了敌人劝降,毅然选择自杀尽忠,却受到朝廷的侮辱。



丁汝昌出生于1836年,安徽合肥人。他出身于陆军将领,却被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

原因很简单,只因为他是李鸿章的老乡。老乡见老乡,拼命也要帮,李鸿章选拔人才的前提是任人唯“乡”,只要是老乡,一切都好说。

如果不是老乡,有能力也要靠后。用现在的话说,忠心永远比能力重要。在北洋水师,那些科班出身,还曾留过洋的专业人才,如林永升、邓世昌等,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就都没有机会成为北洋水师的主帅。

他们这些专业的海军将领大多是福建人,跟李鸿章不是同乡,靠不住。



反观黄海大战的总指挥、日军海军元帅,自己本身就是海军学校校长。由此可见日本海军是内行领导内行,大清海军是外行领导内行。

外行不是不能领导内行,解放军空军创建之初,司令也是出身陆军将领,那是我们没有专业人才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在晚清,像邓世昌和林永升这样的专业人才,不乏其人。除了这二人,别的舰长,如萨镇冰、叶祖珪、方伯谦,他们也都是福建人,都是福建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这些海军将领在李鸿章于1879年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年龄大都是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能出成绩的时候,本应是北洋水师主帅的最佳人选。

李鸿章放着年轻而又专业的人不用,竟然让一个五六十岁的旱鸭子丁汝昌担任主帅,导致这场战斗还未交手,就已经定局了。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那边王庭爆发壬午兵变,国内乱成一锅粥。日本政府曾经跟清朝政府有约,谁也不干涉朝鲜内政。这时候,他们却违反诺言,出兵朝鲜。

在朝鲜政府的邀请下,作为其宗主国的清王朝也出兵朝鲜,两国在那里形成了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冲突无法避免。

因为朝鲜和中日两国之间都有浩瀚的海洋,如果爆发战争的话,没有海军是不行的。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北洋海军正式宣告成立。而在20年前,日本海军就已经诞生,而且他们还有了自己的造船厂。

这时候的大清奋起直追,也不是说没有机会,李鸿章去西洋斥巨资订购的海军巨舰,一度在吨位、火力等各项参数上超越了日本舰队。

硬件有了,还要有软件去配备,就是要由专业人才担任海军主帅。然而,李鸿章却力主丁汝昌担纲,认为他才是主帅的不二人选。

海军衙门的人本来就是李鸿章亲信,如今见中堂出面,他们也只能借坡下驴,奏准让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出任海军提督。

平心而论,丁汝昌也不是不敬业,他在任职期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为北洋海军的发展壮大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

付出和成果往往是不成正比的,他对海军一窍不通,就不可避免地会做出一些错误决策,影响水师的建设。同时,李鸿章也在军舰采购上进行诸多干涉,作为其心腹,也只能言听计从。

北洋水师与其说是大清海军,还不如说是李家军。这样的军队如果能打赢日本海军,那才是小概率事件。



在1894年9月中旬爆发的大东沟海战中,日本海军只用了90分钟的时间,就击败了李鸿章苦心经营了6年的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大部就此被埋葬,丁汝昌的命运也惨淡收场。

海战中,丁汝昌倒是安然无恙,在海战结束后,他率幸存舰队退保威海卫。

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爆发的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再次迎来生死考验。这时候的日军屡战屡胜,嚣张至极。丁汝昌率领的清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



双方接下来的较量,可以说是毫无悬念。只用了短短3天时间,日军就占了威海卫。最后时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派使者给丁汝昌送来了劝降书。

伊东佑亨说,你们已经弹尽粮绝,抵抗是徒劳的,除了增加伤亡,没有任何意义。你们中国有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如果珍惜部下生命,就应该下令投降。

丁汝昌的手下看来很支持伊东佑亨的观点,也纷纷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投降吧。丁汝昌怒斥部下,我们深受皇恩,不该在这时候贪生怕死,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不许任何人说投降二字。

已经下定决心殉国的丁汝昌含泪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与此同时,他还让人把日本人的劝降书送到了老上司李鸿章,表明心迹。

当天深夜,丁汝昌在家人睡睡之后,悄悄服鸦片自杀,以个人之死,承担甲午海战失败的责任。

不得不说,这个选择还算是有担当有胆量,是条无愧于青史、无愧于属下的汉子。我活着绝不允许你们投降,现在我死了,你们要走哪条路,我不拦着你们了。



丁汝昌是败军之将,理应全盘承担失败的责任,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他拒绝了敌人的劝降,自杀殉国,等于是一了百了,死者为大,不应再去过分苛责。

朝廷不安慰体恤他的家属已经够不近人情了,不应该再追究丁汝昌的责任。

可慈禧太后却在请流派大臣的建议下,决定向死人开刀,让死人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她让光绪帝下了一道无情的圣旨,没收丁汝昌的家产。

更让人寒心的是,慈禧还下旨十年之内不许将丁汝昌下葬,不仅如此,还刻意羞辱他的尸首,让丁汝昌尸首穿着囚衣进棺材,而且还用三根铁链将棺材紧紧锁住,让他死了也不能随便活动,待在“牢”里。

丁汝昌的子孙辈,在家乡竟然失去了安身之地,有些不得不被迫流落异乡。



有人说,李鸿章不是袒护嫡系吗?这时候为何默不作声?

李鸿章为逃跑将军叶志超说过情,使得他不仅未受制裁,还建议慈禧留在军中继续任用。奈何叶志超民愤太大,朝廷最后也没有敢留用。不过,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本来已经被关押的叶志超恢复自由,回到家乡,安度晚年。

这不是个例,甲午战争中的逃跑将军,如卫汝成、昶昞,赵怀业,吴敬荣、黄仕林等人,都因为他们是安徽人,是李鸿章的心腹,在李中堂的庇护下得以保全。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吴敬荣、黄仕林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官复原职,后来还得到升迁。

赏罚有度,这是千古铁律。而在大清,逃兵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保住了顶戴,获得留用,甚至升官,这恐怕在世界历史,都是不多见的。而丁汝昌为国自杀,死后反受株连,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



李鸿章为何不站出来为丁汝昌开脱?

只能说,丁汝昌的自杀殉国已成为既成事实,作为一个死人,他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战争失败,总要有人承担罪责。逃跑将军、投降将军、败军之将,还有他李鸿章本人,大家都不去承担,那就只能把锅全推到已经自杀殉国的丁汝昌身上了。

丁汝昌壮烈殉国,死后却惨遭迫害,点燃了朝野正直之士心中的怒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一带的百姓和绅士给朝廷上书。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300多名官员也给朝廷上了书。

丁汝昌的老部下、已经担任北洋兼广东水师提督的萨镇冰等114人,也给北洋大臣袁世凯上书,建议为丁公洗刷冤屈。



大学士孙家鼐等冒着风险给朝廷上书,奏请为丁汝昌昭雪。

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光绪和慈禧早已去世,清王朝快要完蛋之际,清廷才终于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平反昭雪是很好的,可不好意思,来的有些晚了,一年过后,清王朝这艘破船便悄然沉没。

有人说,武昌起义的成功存在很多偶然。可是大清的灭亡却绝非偶然,是晚清统治者的胡乱作为导致了天怒人怨,充当了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必然的结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