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是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经官职至太常少卿等。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李纲作为尚书右丞及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取得“汴京保卫战”的胜利。之后李纲遭投降派排斥诬陷,被派离朝廷。半年后的靖康二年年初,金兵攻破汴京,发生“靖康之难”。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是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宋高宗赵构在舆论压力下起用李纲为宰相,但赵构一心求和,李纲七十五天就被免职,抗金措施也全被废除。建炎二年(1128)赵构贬谪李纲为单州团练副使,前往万安军(今海南万宁)。李纲离开朝堂,从湖南到进入广西,然后顺漓江、西江而下,途径康州。在当今皇帝宋高宗高宗赵构的潜邸康州,李纲有着怎样的心境?且看《李纲赋诗康州》系列。
李纲赋诗康州之二:开府映番禺 景观冠南州
宋代的行政区划与其他朝代相比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当时四百多个州府都有“郡称”,如端州(此时已称肇庆府)称高要郡、新州称新兴郡、封州称临封郡、梧州苍梧郡,而康州的郡称则是晋康郡。这个“郡称”有什么作用?有说法是封爵使用的。就如当今圣上宋高宗赵构,在做康王之前是“广平郡王”,广平郡是洺州(今河北邯郸)的郡称。
宋代的康州城,城墙仅包围州署和仓库
在今三元塔东侧李纲像前有一座横翠亭,而历史上横翠亭是在康州州署南门外。建炎年间(1127-1130),李纲南下海南岛,途径康州(1131年升格为德庆府),拜访时任康州知州陈熙,泊传在横翠亭,写下《泊晋康横翠亭爱其山水秀丽斐然有作》。
泊晋康横翠亭,爱其山水秀丽,斐然有作
二首
其一
上主疏封地,中兴启帝图。
(诗人从康州与赵构的关联入手。“上主”明确点出是当今皇帝赵构,“疏封地”表明康州特殊的地位,它是赵构的潜邸。“中兴启帝图”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宋朝中兴的强烈期望,他希望这片土地能够承载宋王朝复兴的使命。这体现了李纲虽被贬谪,但依然心系国家兴衰,把康州视为宋朝重新崛起的潜在象征地,反映出他作为忠臣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拜会知州陈熙的情境下,此联开篇提及康州作为皇帝封地的特殊地位,既带有对皇权的尊崇,也可能是一种社交场合中的恰当开场。它在表达对朝廷期望的同时,或许也暗示着在康州在陈熙的治理下,康州有潜力为朝廷中兴贡献力量,体现出诗人与知州陈熙在政治理想层面的一种呼应与交流。)
江山连肇庆,云物接苍梧。
(此联着眼于康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诗人通过“连”和“接”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出康州广阔的地域范围,它与肇庆的山川相连,和苍梧的云物相接。这种描绘不仅勾勒出康州周边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暗示了康州在地理空间上的重要性,使其在宏大的自然画卷中有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秀气蟠南极,神功本禹谟。
(前一句夸赞康州的山水灵秀之气汇聚在南方大地,赋予自然景观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气息。后一句“神功本禹谟”将康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大禹治水的功绩相联系。大禹治水是华夏民族古代伟大的功绩,诗人借此表明康州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这体现了诗人对康州历史文化的尊重与赞美,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动荡的时局中,试图从历史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
邦人荣望意,开府映番禺。
(诗人将视角转向当地百姓。“邦人荣望意”描绘出康州人民对本地的自豪和期望之情,这种情感的描绘不仅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也从侧面烘托出康州的繁荣与重要性。“开府映番禺”通过与番禺(指广州)对比映衬,进一步强调康州的辉煌。诗人可能借此希望康州在各方面能够像广州一样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他对康州的美好祝愿,也暗示了他对国家各地都能繁荣昌盛的期望。同时通过夸赞康州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以及与岭南首府广州相媲美的辉煌,表达对陈熙治理康州的肯定与钦佩。)
其二
环抱大江流,层峦翠霭浮。
(这两句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用“环抱”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大江围绕康州流淌的姿态,仿佛大江是康州的守护者,给人一种安全感。“层峦翠霭浮”则细腻地刻画了山峦的状态,层层叠叠的山峦之上,翠色的云雾飘浮,使山峦更具层次感和灵动感。此联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奠定了诗歌清新秀丽的基调,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神明扶王气,景物冠南州。
(“神明扶王气”体现了诗人在时局动荡的局势下,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祈求神明庇佑南宋朝廷的气运,这反映出他对当时朝廷求和政策的无奈和对国家前途的不确定性。“景物冠南州”则是对康州文化景物的赞美,强调其在南方各州中的卓越地位。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危机时,一方面关注国运,另一方面从地方文化的繁荣中寻找安慰的复杂心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治理相联系。诗人可能暗示在知州的治理下,康州的繁荣昌盛(景物冠南州)是南宋局部稳定与发展的体现,也是应对国家危机(神明扶王气)的积极力量。)
来值炎蒸日,去翻风雨秋。
(这是诗人用季节和天气变化来隐喻自己的仕途经历。“来值炎蒸日”象征着他在朝堂时期所遭受的艰难处境,如同炎热难耐的夏日,暗示他在朝廷中受到的排挤和压力。“去翻风雨秋”则代表他被贬谪后的坎坷经历,如同秋天的风雨,前途未卜且充满艰辛。通过这种隐喻,诗人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自然变化相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登高望不极,暮角起城楼。
(诗人通过描写登高远望的情景来抒发内心的迷茫。“望不极”表现出前途的迷茫和不可预测,他站在高处,却看不到远方的希望。“暮角起城楼”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迷茫和孤独的氛围,傍晚的号角声从城楼传来,给人一种凄凉、落寞的感觉。这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时的无奈和迷茫,也反映出他在被贬途中复杂的心境。)
在拜访康州知州陈熙的背景下,《泊晋康横翠亭爱其山水秀丽斐然有作》在描绘康州山水风貌与历史文化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朝廷、赵构的复杂情感以及个人仕途坎坷的喟叹。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与政治情怀,也在社交互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诗人与陈熙之间的文化交流、情感共鸣与友谊构建。诗中的每一句都像是诗人心灵的一扇窗户,透过它们可以看到李纲在康州时,那充满矛盾、忧虑、期望与惆怅的内心世界。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