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作者:采三子
记得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是在大学的时候,在一个卖二手书的摊子上10块钱买的,故事很长但是那个字印刷的真的很小,当时看的的时候不觉得,现在翻开看,确实觉得还挺费眼睛的。
那时候不理解贾宝玉为什么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儿女私情里面、不思进取、不注重学习仕途?总是对贾宝玉恨铁不成钢!不懂为什么贾宝玉要出家?当时觉得宝钗的思想很对,堂堂七尺男儿就该好好学习、金榜题名、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不是整日伤春悲秋,到头来连自己最重要的人都保护不了。当时觉得要不是贾府的这些男儿不思进取,何至于满门抄斩?
35岁的时候重温,我有了新的想法。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难道说:金榜题名、一心注重仕途就一定会平步青云吗?一定会立于危墙之下吗?一定可以守护自己所爱的人吗?
未必吧。
当时的礼教何等森严。哪怕贾府这样一个京城的大家族,贾母拨给贾宝玉的丫头,即便是丫头,贾宝玉也必须要喊姐姐,不能直呼姓名;宝钗与贾宝玉成亲了,贾宝玉依然要唤宝钗“姐姐”;所以也就明白为什么贾宝玉保护不了金钏和晴雯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自己的母亲发落而不敢言语半声。婚姻大事父母之命,自己却是半点做不得主的,这也就明白黛玉含恨而死、贾宝玉爱而不得、宝黛阴阳相隔的命运了。
当时的皇权何等威严。南安太妃一句话,探春不得不代替南安王的妹妹远嫁藩王;元春省亲时,贾母必须要给自己的孙女下跪请安、贾政和王夫人都要给自己的女儿下跪请安,就因为元春是皇贵妃啊。所谓皇威浩荡嘛。
当时的传统思想何其根深蒂固。而贾宝玉的思想又是不愿随大流的,清新脱俗的,他的思想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尽管拼命挣扎却也无济于事。贾政说:知子莫若父、贾宝玉这孩子、论聪明才智比环儿强十倍,若论八股举业恐怕不是那块材料,看他做的诗句“空灵娟逸、清俊通脱”细品起来还不算十分的玷污祖宗啊”。“空灵娟逸、清俊通脱”指率真任性清秀俊逸,流畅洒脱之义。可见虽说他整日教导贾宝玉读书,却也深知贾宝玉的性格不适合险恶的官场。
当时的官场何等凶险。可以说整个贾府“贾政”三观是很正的,并且他为人谦虚谨慎,但是书中贾政说:“我呀,巴不得不做官,可又不敢告老,现在我们家有两个世袭,更是无可奈何的事啊”!可见贾政为官也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哪!
试想一下,如果你曾经荣华富贵,挥金如土,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一无所有,你会像贾宝玉一样看破红尘吗?会出家吗?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的,都会拼命挣扎、努力奋斗还是会想有朝一日重新崛起,当然社会背景也是有原因的。但是更多的是我们舍不得这红尘啊。
其实我不得不佩服贾宝玉的勇气,刘姥姥曾说贾府的一顿螃蟹宴,足够他们贫苦人家一年的糊口。贾宝玉的衣食住行全部加起来足有二十来个负责。不是谁都能在经历如此极富极贵之后,愿意放弃一切成为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和尚的,当时他即便不出家,想要生活下去其实不难,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他为人真诚脱俗,总有交心的愿意帮助他。
但是最终虽然贾宝玉自由了,宝钗自由了,明明可以重新开始,但是他却看破红尘、不见宝钗最后一面,孤独的走上出家之路。
可能有人会觉得黛玉死了,贾宝玉的心也死了,所以出家。但是我觉得贾宝玉应该是看破了、看透了,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他深谙“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枉然,荣华富贵不过水中月、镜中花,女儿再美也会离他而去,
本来如果贾府不倒,可能贾宝玉也就这样如行尸走肉一般过完碌碌一生,但是恰好贾府倒了、贾母、王夫人死了,此刻可以说他心中所有重要的人都不在了,再也不必担心自己的离开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伤害了,所以遵循本心遁入空门。
红楼梦研究
微信号 : dongzhu1968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