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 兰亭修褉图卷 纸本设色 1542年
24.2cm×60.1cm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的一生,就如一幅兰亭图,是“曲水流觞,畅叙幽情”的一生。他引导、造就了吴中的风雅。他的学生文征明,前半生很忙、很累,忙于科举、累于世人的眼光、疲于家族的荣光,最终也没考中进士,即便做了官,做了三年,还是不习惯、不畅快,最终他辞官归故里,读书、写字、作文、绘画、交友、悠游山水,回到他的主场,接续主持吴中风雅,终于这个笨小孩活出了属于他生命的光彩。
真是如王羲之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他的后半生,真是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是他的知音啊。你看,文征明多次画兰亭图,临写多遍兰亭序,这就是他的精神寄托。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等名流荟萃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悠游唱和,作诗37首,序文一篇。这篇序文,在文学史,乃至于书法史、思想史上大放光彩,而那37篇诗歌却无人问津。
正是因为那些诗歌都是探寻论道,过于高深、玄远,远离人心人情,而这篇序文,情真意切,兴感所至,在天地之间游目骋怀,畅叙幽情,又有死生之思,全然由内而发,感人动人。
这篇序文,拉近了人心,进入了生活,进入了中国的文人生活史。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这幅图是文徵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十三岁作品。属文氏独有细笔小青绿画法。整幅图有着淡赭石色调。是青绿设色与浅绛设色的融合,消除了青绿山水的过于明艳的色调。
文征明画过多次《兰亭修契图》,存世有三幅。
明 祝允明 书 文徵明 图
兰亭合卷(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一幅图藏于辽宁博物馆。作于文徵明63岁(1532年)时。
文征明《兰亭修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幅图,后年款为嘉靖三年(1524)春三月既望。此时文徵明五十四岁,任翰林院待诏。
三幅图,不同时期所画。文士的聚集形态越来越宽和,73岁所画的,大家散散坐着,很舒展,惬意,画面柔和,这是心境的变化。
这个亭子,就应该是兰亭了吧。这个正对着我们坐着的,应是王羲之。
他当时写了兰亭诗两首,一首五言长诗,一首四言短诗。四言短诗我们欣赏一下: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咏“风乎舞雩”之意,以散怀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
兰亭集序,所接续的,也正是孔门的“”舞雩咏归”之意啊。
而中国的山水画,所承续的也源出孔门: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悠游山水,不仅仅是娱乐、交友,更是一种散怀抱,是一种修养性情,乃至于体仁乐智。
文征明的点景人物,要比他老师沈周的细腻。或者说更年轻态一些。就这样疏疏朗朗、闲闲散散坐着,真是畅叙幽情也。
水流从画面的右侧,从山里奔腾而下,到了集会之所,乃是平坡,水流缓下来。远处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集会处,主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整个雅集空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其实,说是画兰亭图,何尝不是吴中的山水图呢?说是魏晋风度,何尝不是吴中风雅呢?这幅图,乃至于后面临写的《兰亭集序》书法,正是吴中风雅与魏晋风度的融合,在文征明这里,达到一种谐和。
此时的吴中,正处于明嘉靖二十一年。也就是这一年,嘉靖皇帝不再上早朝。这二十一年里,天下还算太平,恢复了一些元气,人文艺术空气也松开了不少。
文征明也在一种富裕、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搞诗文书画创作,真是最好的时代啊。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是历代士子对斯文之命的领受,王羲之如是,文征明亦如是。文征明是一个真儒者,“刚毅木讷,近仁”,这句话评价他最适合不过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一日,皇帝朱厚熜经历了一个毕生难忘的惊魂夜。他差点被杀死,侥幸活下来后,性情大变,专注于修仙养生。然后坐山观虎斗,看司礼监与内阁斗,看内阁里清流与当权派斗。人生、政事,都是变幻莫测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在欢愉里保持清醒,在苦难里保持奋进,在世事纷乱里,如如不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好在,我们记得那场雅集,那篇序文,那几个人。
有点小意外,这个貌似王羲之的人,身穿的衣服,乃左衿,这是文征明先生故意而为的吗?
这也是魏晋风度的一部分吗?真是放荡不羁的人生啊!
树、竹画得非常工细。树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峦的设色为大面积的平涂。
自跋:曾君曰潜,自号兰亭,余为其写《流觞图》,既临褉帖,兰之复赋,此诗发其命名之意,壬寅五月。
猗兰亭子袭清芬,珍重山阴迹未陈。高音漫传幽谷操,清真重见永和人。香生环珮光风远,秀茁庭阶玉树新。何必流觞须上巳,一簾芳意四时春。文徵明。
曾先生名君,字潜,自称兰亭,我为他绘制了一幅《流觞图》。在临摹了《兰亭集序》的书法后,兰亭先生又赋写了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取名的用意,时间是壬寅年五月。
兰亭先生承袭了高雅的品性,他把山阴的风雅之意含藏于心中。那高亢的琴音仿佛在幽谷中回荡着《幽兰操》,清新真朴之风,又让人重见了东晋永和年间的人们。
兰花的香气随着轻风远播,环佩叮咚作响,庭院中玉树新枝秀出,一片生机盎然。又何必非要在上巳日才流觞饮酒呢?只要心中充满美好的情意,四季便如春天般温暖芬芳。
这里写了作画的时间和缘由,为朋友而作也。
这一次的小楷书写,他终于把锋芒含藏住了。劲力蕴藏其中,书写悠然自在、又雅正秀美。对于文征明来说,这幅书法作品,也是难得的“逸品”。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