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水十条”发布十年之后,又一重磅治水文件落地。
5月21日,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2015年“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全面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年前的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十个方面三十五条措施,被外界称为“水十条”。
“水十条”发布十年来,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部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保持Ⅱ类水质。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行动方案》共5个部分19项措施。包括总体要求、巩固深化水环境治理、加强基本生态用水保障、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保护与建设。
重庆云阳段长江。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摄影
究竟什么是美丽河湖?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美丽河湖是指符合“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愿景,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保护取得良好成效,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实现“人水和谐”的河湖。
据介绍,美丽河湖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水资源方面,具有稳定的补给水源,水体流动性较好,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稳定实现“有河有水”;水生态方面,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得到维持或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种得到重视,稳定实现“有鱼有草”;水环境方面,流域内各项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河湖水质实现根本好转或水质稳定达到优良,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人民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稳定实现“人水和谐”。
日前,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刘静在媒体吹风会上指出,与“水十条”相比,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从简单的水环境治理向“三水治理”转变,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治理。
在目标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怎样才算“基本建成”?刘静对封面新闻记者解释,2023年,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清单。清单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所在的河湖为对象,所在的城市为主体,确定了2573个河湖水体。美丽河湖基本建成指的就是清单内的2573个水体全部达到美丽河湖指标的要求。
据了解,2573个河湖水体基本覆盖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同时,生态环境部也鼓励地方在国家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把群众身边的小微水体纳入建设范围,加大治理保护力度,让群众“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指导各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推进建设各美其美的美丽河湖。各省份依据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组织地市对清单内的水体保护与建设情况开展自评估,对已达到美丽河湖指标要求的水体加强监管。定期开展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选树美丽河湖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各地实践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结合实际选树省级优秀案例,宣传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生动实践。组织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参与度、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