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偷偷删除了聘请日本考古学者宫本一夫为讲座教授的通知,被指向民粹低头,毫无一家高等学府应有的风骨,令人愤慨。然而,此事又不能全怪川大,纵观国内大学,不要说川大,任何一家大学面对这样的舆情,除了躲起来当缩头乌龟,可能也没有别的招好使。
事情的起因很民粹,有人发现,川大全职聘请一位日本考古学者当讲座教授,这可不得了,捅了马蜂窝,让日本人来研究中国考古,狂热的愤青们立刻在网上开喷,说什么的都有。比如“川大请日本专家,川军怎么看?”“请日本专家,相当于请了日本间谍”“难道中国没人可以请了吗?”甚至有人连“卖国”都喊出来了。
考古是一门专业技术门槛极高的学科,除了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之外,还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就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稍微有一点人文精神,懂一点专业的人都知道,中外之间是需要学术交流的。近代以来,日本在儒家文化圈的学术成就一直都很高,内藤湖南、狩野直喜等对中国文化有过深度解读,盐谷温师从中国学者叶德辉对元曲进行了高水平研究,此外,日本的敦煌学曾经一直是国际标杆,但凡从事中国史、中国考古研究,没有不需要跟日本学者交流的。
就拿这次被点名的日本考古学者宫本一夫来说,可以说在全球考古界都是如雷贯耳,他是九州大学考古系本硕博毕业,当过副校长,研究中国历史考古三十多年,发表过100多篇论文,是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研究领域横跨东亚农耕起源、青铜器传播、蒙古草原冶金技术,主持过三星堆、蒙古国联合考古项目,出版专著十几本,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也是他的手笔。
其实,早在3年前,宫本教授就已经在川大担任讲座教授了,他的"东北亚农耕起源"系列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有些学生甚至提前两小时占座。他的研究计划是将蒙古高原出土的青铜器与三星堆文物进行对比研究,试图解开古代冶金技术传播的谜团。他还将带领团队重新检测过去三十年在日本、蒙古和中国采集的数千件文物样本,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寻找被忽视的细节。这将是对中国考古的一大贡献。
这么一个在国际考古界都享有盛誉的学者,川大将其礼聘为讲座教授,是增强川大考古在学术界地位的有力举措。在学术界,讲座教授更多是一种荣誉称号,所谓“全职”,也不过是每年固定一段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在学校开讲座,传授知识而已,跟“间谍”“卖国”毫无关系。
面对这样的污名化攻击,川大本应理直气壮予以回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偷偷删除新闻,相当于“黄泥巴落裤裆,不是屎也是屎”。明明是一件促进学术发展的正当之举,却弄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架势。
这些人不要说能不能考上川大,有没有读过历史专业,甚至能不能上大学,有没有超过高中文化程度,都是问题。但他们凭借着所谓的热血、爱国的名头,堂而皇之教训川大做人,这本身已经够荒诞了。但更荒诞的是,川大被骂了之后反而怕了,就像挨了婆娘两耳屎的成都“耙耳朵”一样,不敢声辩一声,只是阴悄悄把相关新闻和网页都下线了。
中日之间的学术人文交流,不仅是学术界的事,也备受中国领导人高度关注。2019年,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东京召开,中日领导人分别发表了贺信,聘请日本考古学大咖到中国大学开讲座,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如果这样的交流都不能理直气壮,那我们的舆论环境真的太可怕了。
这几年,高校是被舆情给整怕了。但大多涉及男盗女娼的狗血八卦,或者像北京协和4+4的学术不公行为,与川大被质疑是完全两回事,川大不应该如此乱了章法。学术的问题,应该回归专业性,而不是沦为舆论操弄的工具,被某种所谓“正确”声音所绑架。
川大开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先例,连考古这样专业门槛极高的“冷门绝学”,也必须讲究“绝对正确”,哪怕为此而牺牲专业建设和学校声誉,只要能保证学校的“正确”也都是在所不惜的。因为“正确不绝对,就是绝对不正确。”在别有用心的人看来,聘请日本教授开讲座就是“不正确”。那么未来请美国人、英国人、韩国人来开讲座呢?川大这个口子一开,未来其他高校也将百口莫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