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司马懿对曹操的后人毒辣,诛灭曹家全族,不给曹氏一点儿东山再起的机会。
司马懿对自己也足够狠心,古代人建功立业,追求的就是在世时风光和死后的极尽哀荣,而司马懿下令把自己草草土葬,没有宝物陪葬也不让后人祭拜。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篡权夺位的行为,在自己死后肯定会被人辱骂,没准还要挖坟鞭尸泄愤。
他不想给后代留下一点儿遗患,因此不光心狠手辣的扫除了曹氏一族,连自己的陵墓可能会被当作噱头来对付司马家都想到了。
这等绞尽脑汁布局的心机,也只有蛰伏多年、出其不意夺到王位的司马懿能做到了,看司马氏的下场,最后还是内部争斗,才终于让外部觊觎的势力有了可趁之机。
司马懿一开始就对曹操不看好,还曾装病逃工,不想给曹操卖力。曹操后来得势,司马懿摇身一变,成为了忠肝义胆的臣子,鞍前马后劳心劳力,深得曹氏家族的信任。
曹操把自己的儿子曹丕交给司马懿辅佐,曹丕临终前也让司马懿当辅政大臣,帮助魏明帝曹叡稳固政权。
魏明帝死前,又将年仅八岁的曹芳托孤,叮嘱司马懿照看,司马懿简直如同曹芳的另一个父亲。
几代曹氏皇帝,都没疑心司马懿有二心,司马懿扮演忠臣良将,可谓是炉火纯青。曹芳年纪小,曹氏王朝的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权势滔天,自然引起了曹氏家族其他人的不满,曹爽不愿意被司马懿压一头,联合党羽跟司马懿抢夺权力。
司马懿比曹爽沉得住气,他老谋深算,把自己的说得清清白白,然后又开始装病逃工,任由曹爽闹得天翻地覆。
那时魏明帝刚死不久,朝中人心浮动,曹爽气焰高涨,挟持幼主搞事,不仅贸然出兵,造成魏军元气大伤,而且夜夜笙歌,把国家治理得乌烟瘴气。
司马懿的隐忍和退让,反倒让很多老臣心疼他,为司马懿鸣不平。天时地利人和,司马懿见时机妥当,跳出来夺权,相当于占据了“替天行道”的道德制高点。
司马懿选取的时机,就是曹爽带着曹芳去扫墓的时候,当曹爽在高平陵风光无限的时候,司马懿抢占军事要地,扼住曹爽的咽喉。
然后司马懿让被幽禁的郭太后出面“主持公道”,他则稳坐钓鱼台,夺回了权力。如此一来,司马懿的权势比往常更大了,再没有人能对他说三道四。
司马懿更为狠辣的地方在于,人人都想一劳永逸地扫除权力道路上的隐患,但是司马懿真的丝毫不顾名声,在答应曹爽放他一马的情况下,对曹氏家族赶尽杀绝。
不仅是曹爽和全族,跟曹爽交好的人,也都会被诛灭劝阻,司马懿为了让威慑最大化,还下令让这些人同日斩杀,一夜之间,魏国的名士被杀死了一半。
而且司马懿连曹氏嫁出去的女子也都一起诛杀,狠辣程度非同一般。司马懿屠戮千人的事情,让许多愤懑不平,连魏国的对手,都为司马懿的行为不耻。
司马懿作为统治者,没给自己留下一点儿好名声,但是却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威胁的朝堂,至少在魏国内部,反对司马氏的人都被杀死了。
祭扫高平陵是司马懿政变的关键节点,司马懿临终前,想起自己的经历的种种风波,觉得若是风光下葬,恐怕会给子孙留下隐患。
司马懿担忧有人会故技重施,利用自己的计谋,谋取自己的江山,因此算计了一辈子的司马懿,把自己的死亡和葬礼,也纳入了算计之中。
他为自己选好了墓地,但是却不做多余的建造和装饰,下葬时也没有穿隆重的礼服,只穿着普通人的粗布麻衣,没有吹吹打打,十分低调地被送到了陵墓。
至于那些珍贵的陪葬品,陵墓外的碑刻和古木都没有,还提前叮嘱后代,不管是妻子还是宠妾,都不允许跟自己合葬。
司马懿的陵墓,就这样隐没在了首阳山中,他去世多年后一直无人祭拜。收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