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意思为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是古代名将可以获得的至高荣誉和封号。不过“武安君”仿佛是一个受了诅咒的封号,3大战神级名将获得“武安君”封号,但谁受封谁惨死。

一、白起

《史记》记载,白起“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93年,韩国、魏国出兵24万攻打秦国。秦军不是韩魏联军对手,只能退守函谷关死守。


丞相魏冉向秦昭襄王推荐了白起,让他担任秦军主将,率兵迎战韩魏联军。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前后夹攻、个个击破的战法,大败韩魏联军,斩杀24万人,赢得伊阙之战胜利。

这之后,白起仿佛开挂一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秦国接连击败韩、魏、赵、燕、楚等对手,夺取了数十座城池。公元前260年,白起又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斩杀赵国45万士兵。

白起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秦国丞相范睢担心白起有了灭赵之功后,威望大增,威胁自己的丞相之位。他接受了赵国使臣的贿赂后,以秦军伤亡惨重,粮草耗尽,难以支撑秦军继续作战为由,劝说秦昭襄王撤军了。


一年后,秦昭襄王再次派兵攻打赵国。

白起,一不满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听信范睢之言,让自己撤军,以至于自己错过了灭赵的最佳时机。二是他觉得赵国已经做好了充分部署。其他各国也会援助赵国,秦国没有任何胜算,所以不愿攻打赵国。这惹怒了秦昭襄王,他将白起贬官。之后又听取范雎建议,赐死了白起。

二、李牧

廉颇一直是赵国的中流砥柱,最核心的大将。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病逝,赵悼襄王继位后,他觉得廉颇年迈,弃用了廉颇。廉颇不愿交出兵权,打跑了前来替换自己的乐乘。之后,廉颇担心会被赵王所杀,就离开赵国去投奔魏国。

此时的李牧还是个普通将领,负责替赵国镇守边疆。

廉颇离开后,赵王无将可用,又想起了廉颇。赵王派使臣前往楚国探望廉颇,想重新启用他为将。


廉颇为了证明自己老当益壮,还能为将,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马,展示自己宝刀不老的风采。可惜,使臣被奸佞郭开收买,他回来说廉颇老了。赵王至此放弃了启用廉颇。

不久,李牧在雁门郡大破匈奴,斩杀10万人,让他成为了赵国冉冉升起的明星,获得赵王重用。

公元前233年,232年,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2次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保住了孱弱的赵国。

李牧因功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李牧是个顶级名将,有他在,秦军很难击败赵军,灭掉赵国,所以他们使用离间计,用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诬陷李牧谋反,导致李牧被杀。李牧死后,秦将王翦很快灭掉了赵国。


三、项燕

项燕是楚国名将。

秦王嬴政灭掉韩国、赵国、魏国后,准备灭楚。

老将王翦提出,需要60万大军才可以灭楚。有60万大军,王翦别说灭楚了,灭秦都不在话下。秦王犹豫了。这时李信提出,20万大军就可以灭楚。秦王给了李信20万大军,让他去灭楚。

公元前225年,李信被楚国名将项燕击败,狼狈逃回了秦国。

李信兵败后,嬴政只能给王翦60万大军,让他去灭楚。

王翦知道项燕是个顶级名将,和他决战,即便击败了楚军,秦军也会损失惨重,付出巨大伤亡。王翦选择了避而不战,和楚军长久对峙。秦军是优势一方,他不主动出击,项燕也不敢进攻。


双方对峙了一年时间,秦军除了玩投掷石头等游戏外,没有任何要进攻的迹象。项燕觉得,秦军不打算进攻了。为了避免持续消耗粮草,损害楚国国力,他决定撤军。项燕撤军途中,王翦突然下令秦军发起进攻。楚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惨败于秦军。项燕战死,楚国被王翦所灭。

除了白起、李牧、王翦三大名将,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因为促成6国合纵抗秦立功,也被封为“武安君”。

苏秦的合纵抗秦之术被秦国张仪的连横之术破坏了。苏秦最后在齐国被刺客刺杀,结局也很凄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