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敌人没先动手,自己人先掉了队。
五个战士,没带枪,只背着弹药,就这么在夜路上跟部队走散了。
可就是这几个人,最后把一场硬仗的胜负给扛了下来。
那年春天,南边山里正打得热火朝天。58师从广渊出发,摸着黑朝那藤方向推进,前头是侦察连打头阵,后头机枪排、炮兵排跟着。
任务说复杂不复杂,就是要抢下那藤附近的一座桥,为后续大部队腾出路来。
但这桥不好拿,守桥的是越军老油子,守的位置叫班矿,山高林密,洞子多,路窄得就像一条缝。
越军早在这布了防,山口是咽喉,洞子里火力点密密麻麻,环形阵地一套又一套,一看就知道是准备死守的架势。
侦察连要先摸进去看看情况,机枪排跟着打掩护。
当天晚上,接到命令后连队动员了一下,没拖泥带水,大家撅着腰就冲了出去。
夜里赶路,林子里黑得能抹出油来,结果走着走着,四个弹药手跟不上大部队了。
加上军械员袁俊林也一块儿掉了队。
这不是小事。
重机枪要是没子弹,那可不是掉链子,是掉命。
侦察连要是失了压制火力,伤亡就得翻倍。
袁俊林那会儿不是战斗员,主要负责登记发枪这些活儿,但他当时啥都没说,主动站出来,说他去找人。
别人可能要犹豫,他二话不说就转身进了林子。
山路陡,荆棘扎人,林子里安静得有点诡异。
越军就喜欢在这种地方玩伏击,动不动就从洞子里窜出来放冷枪。
袁俊林手里没枪,靠几颗手榴弹顶命。
他一路小心翼翼地走,手榴弹盖早就扭开,拉火环套在指头上,随时准备跟人拼了。
结果走着走着,他一脚踩空,跌进了个乱石坑,摔得不轻,身上多处受伤,人也昏了过去。
等他再醒过来,耳边已经响起了枪声。
他一下子清醒了——战斗打响了,弹药还没送到。
他强忍着剧痛,从坑里爬出来,咬着牙接着找人。
最后在一处山坡上找到了那四个弹药手,几个人又累又渴,几天没合眼,水也断了,眼睛都是红的。
山里找水难,他们就扒石缝里长的小草根啃着充饥。
这边枪声越来越密,袁俊林一看形势不对,马上招呼大家往枪声最响的方向赶。
他走在最前头,刚爬上坡就被对面山洞里的火力压下来,越军早就等在那。
他找了个掩体观察了一下,发现右边山坡有死角,越军打不到。
他带着大家从那边迂回,走得小心翼翼,不敢出声。
手里只有五颗手榴弹,一旦碰上敌人,就得拼命。
绕了一圈,终于在关键时刻赶上了阵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
那时候8班和9班的子弹快打光了,重机枪要哑火。
袁俊林他们一到,马上把弹药送上,机枪又开始咆哮,敌人的几个火力点被彻底压住。
但局势没松,7班那边更吃紧,三面被打,三名战士受伤,重机枪也快撑不住了。
袁俊林听说后又主动请战,背上弹药就往那边跑。
刚靠近阵地,一颗子弹从侧面飞来,穿过他的帽子。
他没退,趴下就开火,正好一个敌人探出头,他一枪打过去,干净利落。
这一仗从凌晨打到天亮,枪声没停过。
敌人火力强,但我方机枪火力顶得住,关键就是弹药不断。
袁俊林他们不到枪响不回头,连着几次冲进火线送弹药,生死就在眼前。
打完仗一清点,部队只伤亡六人,但敌人死了三十多个,还被打伤了二十来个。
这种战绩在丛林战里算硬成绩,靠的是火力压制,火力靠的是弹药。
说到底,袁俊林他们五个人的命,换来了部队几十号人的命。
战后总结,连队没人不佩服袁俊林。
他不是战斗员,但冲得比谁都狠。
他被评了二等功,整个机枪排立了集体一等功。
那场仗之后,大家都说他是“最靠谱的军械员”。
打仗不是只靠枪响,关键时刻,有人能把弹药送到火线上,这比什么都要紧。
袁俊林没说什么大道理,也没喊口号。
他就一句话:“子弹不到,枪再好也没用。”
这话说得实在。
战场上,不是每个人都拿枪冲锋,也不是每个英雄都在报纸上露脸。
可真要打出胜仗,背后这些人,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资料:
《南疆烽烟正十年》微信公众号原始资料
《对越自卫反击战实录》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作战档案汇编》内部参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