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17日,学院聚焦戏曲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特别邀请荀慧生艺术研究会专家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与教学指导活动。此次活动以“守正创新・德艺双辉”为主题,通过学术赋能、一线教学研磨与文化精神浸润,汇聚国家级戏曲领域专家,为学院“双高校”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学术领航,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5月16日,国家京剧院著名学者封杰老师为学院戏剧影视系与传媒系的师生带来《京剧的文与德》主题讲座。封老师凭借深厚学术积淀,从京剧文学与道德传承的双重视角切入,以《京剧名宿访谈》《京剧人的美德故事》等为引,深入剖析经典剧目中蕴含的忠孝节义与家国情怀。以京剧艺术大师的艺德风范为例,生动诠释了“戏品如人品”的行业精神。
他强调,守正是守护京剧的文化基因,创新则是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密钥。学院师生深受启发,讲座尾声,学院授予封杰老师“荣誉导师”证书,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基础。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专业视野,更让“以德养艺、以文铸魂”的信念在校园扎根生长。
实战研磨,推动教育创新升级
5月17日,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耿巧云、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副院长李连仲、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办公室主任叶黛珠、荀慧生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周津羽、副理事长蔡玮璆以及国家京剧院封杰等多位荀慧生艺术研究会行业专家齐聚学院,聚焦一线教学展开深度指导。活动在学院京胡专业学生演奏的《迎春》中启幕,行云流水的琴音,既是学生扎实功底的展现,更是学院多年来坚持“以演促学” 教学模式的成果缩影。
教学指导环节,青年花旦教师王奕文的《小放牛》和教师李慧的《桃花村》成为教学研讨样本。专家们以荀派艺术“戏不离技、技不压戏”为标尺,从眼神灵动到水袖翻飞,从唱腔韵味到角色塑造,进行“沉浸式”示范教学。针对《小放牛》,专家指导将民间风俗元素融入表演细节;解读《桃花村》时,从喜剧伦理视角挖掘剧目文化内涵。学院教师纷纷表示,这种“手把手”传艺、“心贴心”交流的模式,助力构建“技艺传授+文化浸润”双维课堂。
此次系列活动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戏曲教育新模式的重要实践。学院成功搭建“学术引领-教学实践-文化传承”三位一体育人平台,推动戏曲教育从技艺传承向文化深耕转型。未来,学院将持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依托“双高校”建设契机,常态化开展高端文化活动,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文化担当的新时代戏曲人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黑艺职”力量,在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征程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