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星标”,点“在看”,


2025年5月14日晚,国际著名华人艺术家沈伟在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新作《吴哥窟计划》的全球首演。这是一场不仅仅关乎舞蹈的演出,而是一次特别的心灵旅程。这场特别的演出与博物馆同期展出的“吴哥皇家青铜器展”遥相呼应,在历史与当代之间架起桥梁,令观众仿佛亲身莅临茂密雨林中的吴哥古建筑群之间,穿越近千年的时光感受吴哥古人在历史长河中那一瞬文明的火光。

在表演中沈伟并不拘泥于舞蹈本身。他以编舞家、视觉艺术家、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将绘画、摄影、音乐、装置、影像与诗意文字编织成整体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一个既遥远又亲密、既朦胧又具象的舞台空间。舞者的身体宛如浮屠中的浮雕,在昏暗光影中翻卷、起伏,穿梭于记忆与幻象之间,沟通舞台上下,古今中西。

这种舞台美学所体现的,不仅是对空间的掌控,更是一种东方哲思的具化:虚实相生,留白与紧密之间暗含神韵。舞者时而静止如雕塑,时而若奔涌激流,动静相生,恰如《金刚经》中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于形,不固于法,却又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自身的关系。


整场演出由英国作曲家John Tavener的《天使之歌》贯穿,这首充满宗教冥想气息的乐曲,具有澄明、带有彼岸感的声域空间。音乐仿佛从高远的天使之城中垂落,与舞台上的视觉意象接触融合,再一次实现了西方宗教与东方佛学的交融。

《吴哥窟计划》的深层逻辑是沈伟一直遵循的的艺术哲学:身体即是思想的场域,艺术是修行的路径。在他的编舞语言中,舞者的动作并非为情节服务,而更像是一种“观照”——既是对身体自身的感知,也是对外界诸相的回应。这种映照正与佛教中的“止观修行”高度契合:以寂静为基,以觉知为道。

亦如沈伟所说,“人造世相,世相亦塑我形;皈依自然,自然内化于心;溯回往昔,昔影如镜在前。” 这正是对“缘起性空”思想的当代表达。对应此次创作,诚如大众所熟知吴哥窟不仅仅是高棉帝国最恢宏的建筑遗产,它同时也是印度教与佛教融合的产物,是高棉人王权神化与宇宙秩序观念的结晶。庙宇中央庙山象征印度教传说世界中心须弥神山,层层回廊围绕象征人间与神界的距离,遍布的精美雕刻中既有摩诃婆罗多史诗的叙述,也有诸佛菩萨的慈悲现化。这种复杂而统一的世界观,在这次表演中获得了重新书写,以舞者精准而克制肢体语言显化世间。

令观众在观想中体会吴哥窟这般的奇迹也可失落于历史的长河,掩埋在热带雨林中荒废数百年光阴,舞者的动作似在时间中流动穿梭,成为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最终凝结于当下回归本我,成就此一刻在舞台上的终极表达。是对逝去文明的致敬,也是对未来艺术可能性的勇敢探索。看完全部演出后心有所感,此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


沈伟的《吴哥窟计划》即是一场舞台演出,更是一场艺术与哲学的对话。他用舞蹈构建出一座“心中的吴哥”,在那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历史参与者和灵性的创造者。

这场演出或许正回应了佛陀在《法华经》中所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真正的艺术,不因时空而失色。它存在过去与当下,也超越当下;它有形有相,亦无形无相。

文字:陈炜 / 摄影: Zeo Liu

关注并将“想法哥享法妹”设为星标

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