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尊老爱幼都是传统美德。
然而,现实社会的道德礼制表现总是不尽人意。
前两天,上海地铁发生“抢座大战”。
老年人倚老卖老脾气倔,“要座”不成上手拉扯。
年轻人装聋作哑,霸占“爱心座椅”不可挪。
被曝光之后,二人皆被网络喷子的口水淹没。
老人身份被扒,吓到门都不敢出。
“爱心专座”到底是谁的专属,该不该让?
“尊老爱幼”四个字该如何解释?
地铁抢座
5月15日,地铁车厢,灰色短袖的年轻男士戴着耳机坐在“爱心专座”上专注于刷手机。
不一会,一位穿着蓝色衬衣和军绿色马甲的大爷来到了小伙身边。
“小伙子,麻烦你让个位置,谢谢”
大爷头发花白,手里拄着一把雨伞,看起来年纪不小了。
一般情况下,看见老人站在身边,就算不是“爱心专座”也会站起来让座。
但小伙戴着耳机,似乎是沉浸在音乐世界,没有听见。
大爷询问一遍无果,又再次询问,始终得不到小伙的回复。
在此过程中,大爷似乎发现小伙能听见自己说话,只是不愿搭理自己。
而后,大爷再也无法压制内心的怒火,开始上手扒拉。
“怎么回事,我都83岁了,年轻人让一下”
大爷这疯狂的推搡顿时惹恼了小伙,小伙随即嚷嚷起来。
“大家快来看啊,坏人都变老了,快帮我记录一下”
小伙坐在爱心座椅上,坚持不让位置,原因是老人的态度不好。
小伙对着镜头疯狂输出,大爷拽着小伙就是不撒手,双方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跟在身边的大妈一直在劝大爷换个位置,年纪大了没必要置气。
可大爷脾气倔,有点下不来台面。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座位的问题了,他要给小伙上一课。
然而,论年纪,论吨位,大爷都不是小伙的对手。
任凭大爷怎么拽,小伙依旧牢牢地坐在座位上,不为所动。
大爷不退让,小伙也不妥协,二人就在那里争执不下。
同车厢的乘客录下这一幕,随后曝光网络,立刻引起网友热议。
各执一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才有了“站队”一说。
大爷和小伙抢座位,众多看客自然不会都向着一个人说话。
大爷倚老卖老,被拒绝之后可以换个位置,没必要揪着小伙不放,更不应该上手拉扯。
先来后到,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小伙有权利不让座。
仗着自己年龄大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真是老无赖。
83岁,我看他精气神十足,拽小伙的时候力气也挺大,不像是站不住的样子。
“这个年纪还能乘坐公共交通,说明身体硬朗,站几站也是没问题的”
发表这些评论的不只是年轻人,一些老年人对大爷的做法也不认可。
“我都60岁了,乘车从不和年轻人抢位置,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不容易”
当然,也有站在老人这边批评小伙的网友。
小伙坐爱心座椅暂时休息可以,但不能一直霸占。
显然,小伙并不想让座。
否则,从一开始就可以避免肢体冲突。
大爷83岁,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比小伙更有资格坐爱心座椅。
况且,大爷一开始态度很好,很客气,是小伙无动于衷惹怒了大爷。
“爱心做还是要让的,不是爱心坐就无所谓”
“素质问题,反正我是从来不坐爱心座”
还有保持中立的网友,说大爷和小伙都是犟种。
明明各退一步事情就可以解决,非要闹的不可开交。
那么,这个位置到底该不该让呢?
法律约束不了道德
“请给老弱病残孕妇及抱婴者让座”
经常坐公交车的乘客,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
公交车上,一般会设置两三个爱心座椅,用不一样的颜色作区分。
地铁上,通常每节车厢,每排座椅都会设置爱心座椅,以不一样的颜色或者文字标识作提示。
以前,上海地铁上的爱心专座也被称为“老幼病残孕爱心专座”。
但现在的爱心专座,是为“有需要”的乘客群体准备的。
提到“有需要”这个界限就很难划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让不让座”全凭道德感和良心。
坐车时会发现,很多乘客会忽视爱心专座,哪里有座位就坐哪里。
而且,爱心专座通常设置“边儿上”,相比于中间的位置大家都更青睐于这个位置。
有些乘客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坐的是特殊座位,也未能及时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
另外,地铁有关工作人员回应这件事。
“地铁车厢设有爱心专座,未强制年轻人必须让座”
让座,不是法律规定和义务或者权利,只是一种道德行为。
所以,爱心座椅该不该让,全凭座位上的人的道德素质。
“抢座风波”后,大爷回到家里,不想却被网友扒出了真实身份。
原来,大爷是退休人士,每个月拿着上万元的退休金。
大爷的个人信息乃至儿女的信息全都被扒,家庭地址,全都被曝光到网络。
一些行为极端的网友还跑到大爷家门口录视频,给大爷打电话,发短信咒骂。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上随便一个视频都会对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大爷被网友骂到连大门都不敢出,精神也有些不正常了。
在评论区发表个人感想无可厚非,但上升到“人肉搜索”实属不该。
结语
公共交通既然设置了爱心专座,就应该让它发挥该有的用处。
乘车时,如果有空余的座位尽量不要坐爱心专座,把它留给更有需要的人。
如果车厢拥挤,暂时需要休息一下也应留意有需要的乘客,及时让座。
社会文明不正是靠大家相互理解,相互照顾才得以延续的吗?
如果大家都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社会应该会变的更加美好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