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自强模范何木林——撑着板凳站立的追梦人

云南日报记者 李丽

5月17日,撑着那对磨得发亮的松木板凳,何木林从北京回到了云龙县漕涧镇漕涧村的牛舍。“生命在于折腾,活着就要去折腾,要一步步活出尊严。”何木林黝黑的脸上挂着笑容。就在前一天,他刚刚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1990年,一场车祸让年仅5岁的何木林失去了双腿。6次截肢手术后,他的身高永远定格在0.95米。9岁那年,爷爷用松木为他削制的一对板凳,成了他重新“站立”的支点。“第一次用手撑着板凳挪动很困难,但我知道,停下来就真的输了。”回忆过去,何木林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靠着这对小板凳,何木林学会了生活自理,甚至边上学边养兔子售卖赚取零花钱。这份坚韧,也支撑他完成了从山村到大学的逆袭。2007年,何木林以571分的成绩考入云南财经大学。大学期间,他摆过摊、卖过水。毕业后,他还与人合伙在昆明开酒吧、饭店,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

2015年,怀揣梦想的何木林回到家乡,在地里搭起牛棚,开始了艰难的养殖创业。“最难的时候,十几头牛集体腹泻,我只能到处寻医问药,彻夜蹲守。”何木林说。凭借不服输的劲头,他撑着小板凳一步步挪动,挨个给牛喂药。“牛养好了,心里才踏实。”何木林摊开手掌,深深浅浅的老茧见证了他与命运拼搏的日日夜夜。

“别人可以做的我也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我一定要做到。”何木林把这句话刻进了事业基因。不懂养殖技术,他就翻兽医书、试土方,自学摸索;背不动草料,他就利用机械加工秸秆,开发青贮饲料;他还积极参加养殖培训,引进漏缝板养殖等新技术,提升养殖水平。通过多年摸索和积累,何木林有了一套独特的养殖方式,养殖场也从最初的5亩扩大到20多亩,存栏西门塔尔牛70多头,市场行情好时,年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他还开办了青储饲料加工厂,兼做牲畜交易生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何老板有技术又有销路,和他一起干,准没错。”村民文建桦跟着何木林养了50多头牛,年收入大幅增加。何木林推出的包牛犊、包技术、包饲料、包销售的帮扶模式,带动周边3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养殖业。市场低迷时,他拖着板凳奔波千里跑市场,硬是把牛一头头卖出大山。近两年来,他还累计收购村民的青贮原料2000余吨,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

“这个荣誉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我要带着更多人‘折腾’出好日子。”何木林说,下一步他计划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乡亲一起养殖致富。

来源:云南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