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两年多来

使用体验如何?

数字改革取得了哪些实效?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

( 点击回顾详情)

审判一线、社会各界代表

在会上分享了“用户体验”。


对话上海数字法院“体验官”

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审判庭法官

李杰文的讲述

▴ 点击聆听李杰文的讲述 ▴

问:

李法官,你长期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在三级法院都任职过。你觉得,对于一名法官来讲,数字法院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李杰文: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对一名法官来讲,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三个转变”

第一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使法官具备了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关注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形成更有洞察力的观点,裁判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比如,近年来诈骗案件高发多发,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诈骗方式的类型、辐射范围、多发群体和地域、犯罪数额、犯罪生态等,这样法官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心里就会有一杆秤,能够抓住打击的重点,量刑也更加均衡。

第二个是审判理念的转变。它使法官更加重视治罪与治理并重。数字法院建设、应用场景的开发,给法官提供了一个便捷、可靠的工具,能够快速发现案件中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从而提出预防犯罪的方案。比如,我们发现涉电商平台的网络黑灰产案件比较突出,通过开发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对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应用场景相当于为法官配备了很多数字助理,从立案到执行、从程序到实体,全方位地辅助法官办案。它时而监督、时而提醒、时而帮助,实用性很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应用场景都是法官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通过应用场景,使法官的个人经验变成集体共识,变成一种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推动了整个审判工作的进步。

问:

看得出,你在使用应用场景过程中有很大收获,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让我们切身感受一下应用场景在办案中的作用?

李杰文:好的。实际上我们每个法官都在使用应用场景,他们不但在使用,而且在创造。好用、管用的应用场景很多,而且特别贴合审判实践。

比如,制作判决书,属于法官的日常工作,但有时习惯性思维也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当涉及外国人犯罪、指定管辖、累犯、缓刑、撤销缓刑假释等情况时,在判决书的结构、法条引用、生效方式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要求,很容易被忽视。目前已有“外国人犯罪案件属地管辖法条援引提示预警”“刑事裁判文书遗漏指定管辖程序事项提示预警”等多个应用场景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和提醒,可见我们的应用场景覆盖面广、实用性很强。

再比如,刑事从业禁止和禁止令制度,在相关行政法规中有一些特定要求,对于刑事法官来讲,有时难以及时和全面掌握所有的规定,但有了“污染环境罪案件禁止令适法统一”等应用场景以后,只要一个法官掌握了,就等于全体法官都掌握了,这就是应用场景的魅力。

除此以外,各类案件的适法统一问题、刑事执行问题、被告人防逃及防脱管问题,都有相关的应用场景,极大提高了全市法院和法官的审判质效。作为法官,我们也坚信数字法院建设符合数字时代的发展方向,必将取得更大成功。




来源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

摄影:钱成、陈洁

责任编辑:姜叶萌、沈芳、吕曼菲、郭燕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