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水一直是让人最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厨房卫生间这些重灾区,一旦渗水,不仅自己烦,楼下邻居也跟着受罪,所以一旦漏水就要请维修人员来处理。
但是央视曝光了各种平台上请的维修队的骗局,不仅用各种套路收取天价的维修费,并且还会用各种手段骚扰恐吓客户付钱,搞得人精神崩溃!
这些平台维修队的套路是什么?平台对这种乱象解决方式会是什么样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相信大家都有过家里漏水的经历,厨房地面一踩吱吱响,卫生间天花板一抬头全是水渍,这种事,不光烦还特别尴尬,补漏这事拖不得,可一想到要砸地砖敲墙体,房子里尘土飞扬噪音不断,还有那不菲的施工费用,很多人就犯难。
但是最近网上流传一种所谓黑科技,灌注式补漏技术,不用砸砖也·不用动墙,只需要往地砖缝里注射一款神奇的胶水,渗进去后能堵住所有漏水点,两个小时搞定,堪称装修界的福音。
而这个技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打着环保无害,高分子纳米反应技术,德国进口材料的旗号,还配上各种高端仪器的演示视频,看起来既专业又先进。
上海张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被黑科技吸引的典型例子,他在抖音刷视频时看到一个短视频广告,里面展示一位穿着整洁制服,戴着手套的技术员,手持高压设备往地砖缝里打胶,仅几分钟水迹就不见了,还配文说:多年经验,设备先进,不砸砖防水,一劳永逸。
张先生家里卫生间刚好漏水,想着自己也想省点麻烦,于是点进去咨询,对方立刻添加微信沟通,语气热情且专业,张先生您好,您的情况我们遇到很多次了,一般情况下用个四五斤胶就能搞定,每斤260元,价格透明,全程拍照录像。
对方这么一说,张先生放下戒心约好第二天上门,第二天一早,两个穿着工服的人来了,还带了检测仪器,张先生看他们动作熟练也没多想,点头让他们施工,谁知道施工才开始十分钟,工人就开始说漏得严重。
这边得加三斤,那边也要加,不然不稳固,张先生觉得他们既然是专业的就同意了,可这一加就停不下来,从最初的5斤变成10斤,再变成20斤,最后一算76斤!张先生当场懵了,收费金额更是达到一万多元。
他手头现金加银行卡总共只凑了4000元,剩下的实在付不起,结果工人当场变脸,还威胁说不给结清,我们就不走,更讽刺的是施工完第二天,楼下邻居又来敲门,说还是漏!张先生只好自己掏钱赔了邻居4000块,又花了500元请了正规防水师傅来检修。
这次他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地面,而是墙内水管接口老化,深圳刘女士通过美团下单了39元上门检测服务,对方上门一看,说她家要用40多斤胶,还称再晚几天你家都得塌,吓得刘女士立马答应施工,结果交了一万二,问题却一点没改善。
最后请人一查原来是洗衣机排水管漏了点水,根本不需要灌胶,最夸张的是广州的马先生,他家的卫生间不到3平米,施工人员硬是灌了80斤胶,刷卡19800元。
马先生事后觉得不对劲,多次联系商家,对方却失联了,报警后警方调查才发现,他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这些高科技施工队到底用了什么神奇材料,能让几十斤胶水就敢要几万块?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还离谱,那些胶水大多是没有任何合格认证的三无产品,外包装上印着洋文,看起来高大上。
有个二维码一扫,显示是德国进口纳米结晶灌浆料,还标价九千多一桶,可真相是这些桶子就是淘宝,1688批发的,胶水本身成本可能就两三块钱一斤,利润翻了一百倍都不止!犯罪嫌疑人韩某自己也坦白,胶水是混合的,至于具体成分?我们也不知道。
更有甚者连包装上的检测报告都是PS出来的,编号一模一样,只是产品名换个壳,连检测机构都打假出来说:这报告是仿的,没人拿这产品来检测过,说白了这场骗局就是靠着专业名词和高科技外衣骗取信任。
他们还特地设计了套路,比如先说10斤左右就够,等到动工后边注胶边喊漏得太厉害,最后账单一出让人目瞪口呆,你要是质疑?不好意思,短信轰炸电话骚扰,甚至恐吓跟着来,逼得你不交钱都不行。
有位消费者甚至被恐吓到当场崩溃,嫌疑人拍下视频“留证据”,当成手段让别人长记性。警方最终以强迫交易,诈骗等罪名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可你想像这样被骗的人,到底还有多少?
面对这种打着科技旗号的骗局,普通消费者要怎么保护自己,你以为从大平台下单就靠谱?山东的肖先生告诉你未必,他在58同城上找了个评分5.0的防水商家,还看了8000多个好评,想着这总没错吧。
结果对方上门仅10分钟就报出258元一斤胶,20斤够用,施工完突然变成6700多块。肖先生警觉了,说先给2700,其余的钱要对方出示材料合格证明再付,结果对方提供不出任何证明,还玩起了人间蒸发。
肖先生转头投诉58平台,平台客服却只说:我们是信息撮合平台,不负责验证材料合格与否,甚至连对方有没有防水施工资质都无法确认,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商家只有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写的是销售防水材料,根本没拿到住建部门颁发的防水施工资质。
可平台照样让他们发单接单收费。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是有责任验证商家身份资质许可等信息的,不能只当甩手掌柜,可现实中大多数平台只管收广告费,出了问题却撇清干系。
有律师表示,发布服务信息的商家必须对服务结果负责,而平台也有连带责任,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要求赔偿,但问题是一旦被骗,取证难,流程慢,维权成本高,很多人只能自认倒霉。
装修不是儿戏,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遇到低价诱惑,更要多问一句,看清合同核实资质,才不至于被坑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