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2024年,市值仅60多亿元的中航电测,宣布将以174亿元收购总资产超1200亿元的成飞集团。
要知道,我国歼10,歼20都出自于它之手,而且成飞集团除了军用飞机制造外,在商用飞机,通用航空飞机等,均有涉足,尤其是在发动机、电子设备等领域,也是遥遥领先的存在。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集团,为何会被低价收购呢?
精心设计的“内部腾挪”
成飞集团的历史几乎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同步,自1958年成立以来,这家企业先后研制出歼-5、歼-7、歼-10等经典机型,更以全球瞩目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歼-20奠定了其“中国军工脊梁”的地位。
根据2023年财报,成飞集团总资产达1216.76亿元,年营收749.68亿元,净利润24.23亿元,而且它们其参与的C919大飞机机头、AG600水陆两栖飞机等民用项目,更展现了军民融合的硬实力。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家技术巨头长期受困于高负债率(2023年资产负债率89.32%)和资金压力。
毕竟军工装备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仅2022-2023年,成飞研发投入便高达22.12亿元,而且与此同时,国际局势的紧张加剧了对先进战机的需求,例如歼-20的产能提升、新型垂直起降战机的研发都需要资本的输血。
虽然表面上来看,这场金额与成飞集团的体量形成巨大反差,毕竟174亿元仅为其2023年营收的23%。
但这并其实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的战略性资产重组,毕竟中国军工企业的核心资产始终由国有资本控股,这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
而且成飞集团作为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的研制主体,其技术路线、生产数据均属于国家机密范畴,根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承担核心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企业必须具备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资质。
尤其是在2021年,国防科工局发布的《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就明确指出,涉及核心军工能力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
以成飞集团为例,其母公司中航工业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旗下上市公司如中航电测的资本运作,均需遵循“核心资产不上市”原则。
在2023年1月,中航电测宣布发行股份购买航空工业成飞100%股权,交易作价174.42亿元,正是这一政策框架下的合规操作。
背后的逻辑
而且此次重组的核心目标并非“出售”,而是通过资本整合实现技术协同,根据航空工业集团披露的规划,成飞集团在歼-20研制中积累的数字化设计、复合材料应用等技术,与中航电测原有的航空电子系统研发能力形成互补。
在重组后,双方将共建智能工厂,推动航空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迭代,而且四川省内分布着成飞集团、航空工业成飞、成飞集成等多家单位。
通过资产重组,可整合成都、绵阳、自贡等地的航空产业集群,形成以歼-20、运-20、直-20为核心的“三机协同”生产体系。
尤其是重组后的企业,将承接更多民用航空订单,例如C919客机供应链中的钛合金锻件、航空复合材料等,在2022年,航空工业集团军民品收入比例已达到4:6,重组整合有望进一步提升民用市场渗透率。
而且在2023年2月交易预案公布后,中航电测股价9天暴涨400%,深交所数据显示中小投资者单日买入金额超9000万元。
当然对于此次重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军工体系改革的关键落子,自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以来,中航工业已推动直升机业务注入中直股份、机电系统整合至中航电子等多项资本运作。
所以成飞的上市,标志着航空工业核心整机制造板块正式对接资本市场,尤其是重组后的企业将承担更多外贸机型研制任务,如“枭龙”Block3改进型、先进中型运输机等,将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向“并跑”转变。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央广网2024年06月26日关于中断一年半中航电测重组事项恢复审核 或出资174亿收购成飞集团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证券时报网2024年10月15日关于中航电测百亿级“蛇吞象” 军工央企并购加速证券化进程丨并购重组活跃资本市场系列报道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每日经济新闻2024年07月16日关于并购成飞,中航电测百亿“重组局”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新浪财经2024年07月16日关于歼20即将“飞”入A股!中航电测174亿元收购成飞过会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