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滨城区三河湖镇王素先村以传统手工艺研学为切入点,创新打造“田小丫”乡村研学品牌,通过“农户+集体分成”的运营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村民增收,实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4年4月运营以来,该村累计接待师生及家长2000余人次,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带动2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并获评“全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营地”和“山东省体育研学特色项目”。
传统手艺变身研学亮点,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王素先村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手工艺资源,将面火烧制作、马扎编织、摔泥巴、捶花拓草等10余项传统技艺转化为研学体验项目。不同于传统课堂,这些课程直接设在村民家中,学生们在李婶家学编马扎,在“大表哥”院里玩泥巴,在“杜伯伯”指导下体验垂钓,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
“以前觉得这些手艺不值钱,现在城里孩子都抢着学!”村民李婶笑着说。目前,全村已有8位手艺人、4户村民主动加入研学项目,成为“乡村共富合伙人”。手工艺的重新走红,不仅让村民重拾文化自信,还带动了村晚、篝火晚会、吕剧培训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24年以来已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
党建引领盘活闲置资源,小投入撬动大发展
村党支部坚持“小投入、快产出”原则,第一书记积极争取300余万元衔接资金,用于硬化村内道路、翻新健身广场、建设村口小公园,全面提升村庄环境。“现在亲戚来串门,都说咱村像个小公园!”村民王树清自豪地说。
2024年10月,村集体成立“滨州田小丫研学有限公司”,进一步整合闲置房屋、土地和劳动力,推动研学项目公司化运营。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家乐、民宿服务,并推出“素先印象”菊花茶、植物印染手帕、辣椒酱等特色产品,实现“研学+农旅+文创”多元发展。
联农富农见实效,乡村经济活力倍增
研学项目的火爆,为村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除课程收入外,村民还通过农家乐、手工艺品销售和农特产展销拓宽了增收渠道。滨城区三河湖韭菜、有机西红柿、蓝麦面粉等特色农产品借研学东风打开销路,2025年以来相关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
“现在走在村里,就像在画中游。”村书记王书林说。未来将围绕传统手工艺和农耕文化,进一步拓展研学内容,打造集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王素先村成为滨州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到研学打卡地,滨城区三河湖镇王素先村的蜕变证明:只要找准特色、联动村民,乡村就能焕发新生机。如今,这个曾经普通的村庄正以“田小丫”为媒,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闪电新闻记者 吕敏 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