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际,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千亩蜜桃基地里青色的桃子挂满枝头,郁郁葱葱的巴岳山下,桥亭湖碧波荡漾,湖边林间野鸭、白鹭翔集,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农舍散落在绿水青山之间。

如画的景致里,龙湖村十二时院子秋申堂民宿内,村民覃明超正忙着更换床单、整理房间,“民宿开业半年来,生意红火,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是满房。想要入住的客人,都要提前预订。”

淡黄色的墙面、棕褐色的屋顶,加上一圈木头栅栏……通过轻介入、微改造方式有机更新,覃明超原本的平房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巴蜀美丽庭院。

龙湖村坐落于巴岳山麓、桥亭湖畔,依山傍水。然而,村里的“美”不仅源于自然资源,更源自村庄规划的整体统筹。

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

精准定位“小而优、小而美”

龙湖村口,“画里桃源·桥亭”打卡处,一幅巨大的相框后面,波光粼粼的桥亭湖镶嵌在群山之间,宛若一枚蓝色的宝石。

湖畔散落着一个个露营平台,游客在此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里是村里的‘滨湖休闲度假区’,全村共划分为三个分区,对应不同的功能、主题。”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村镇规划科负责人喻强介绍,龙湖村的自然资源本底较好,但在以往发展中没有明晰的方向和定位。2024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加强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坚持区县域统筹,分类有序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等要求。

在此背景下,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全域策划—产业谋划—地块规划”纵向分层推进龙湖村村庄规划编制实施,通过全域策划找准村庄发展定位,将龙湖村发展方向定位为“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构建“一轴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明确区分保护空间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铜梁通过村庄规划系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先推动产业发展项目落地,打造“水蜜桃+稻鱼养殖”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环桥亭湖的民宿体系,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产业格局,并以“预留指标+用途留白”确保发展弹性,保障民宿、露营基地等农文旅项目落地实施。

整合资源 实现双赢

构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系

站在龙湖村千亩蜜桃基地的观景平台上眺望,远处果园坡上的“水云居”文旅项目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该文旅项目一期规划建设温泉民宿,源于一场“地热找矿行动”。

基于对全区自然资源禀赋的整体掌握,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市地矿局南江地质队密切配合,在果园坡附近成功钻探出日出水量超2000吨、出水温度约38℃的地热资源。

“水质富含偏硅酸、锶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我们很快想到将温泉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结合起来,发展温泉康养特色产业。”龙湖村党支部书记罗献平介绍,龙湖村有80亩文旅项目用地,其中“水云居”文旅项目建设用地50亩,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村民们共享收益。

同时,龙湖村村集体整合土地约1430亩,以入股方式与玄天湖文旅公司合作组建桥亭文旅公司,依托山水、田园、民居,营造温泉养生、运动休闲、乡村艺术、农业观光、自然课堂等20个重点场景,构建“青山—青乡—青年”三位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水平。

此外,村里还开展土地整治,推动“小田变大田”和“良田粮用”,耕地面积不减反增,实现了风景与农作物双赢。

沿着桥亭湖往村子深处走,一大片高低错落的油菜花田铺展在路边。这片花田呈阶梯式分布,仿佛跳动的“音符”,游客可在中间的人行便道驻足拍照。

“这片油菜花田是精心设计过的。”罗献平说,油菜花田周边有八九户村民居住,以前是零星散乱的农田。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后,田地形成梯台分布,地形更美观,也更便于农机耕种,村民们同意进行油菜花和水稻轮作,实现了农作物与文旅项目的多重效益。

宜居宜业 村美民富

龙湖村年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

临近中午,秋申堂民宿内,覃明超正忙着为客人准备特色菜肴:“村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的荒坡建成了景观廊道,砂石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就连我的小平房都成了‘大别墅’,开起了民宿。”

变化源于村庄规划带来的风貌提升——铜梁区规资局从景观多样性和游憩舒适性入手,通过小规模、轻介入、乡野化、渐进式等方式,对龙湖村实施增设设施、增添功能、涂饰改造、微整边角空地等,并引入专业团队对村落环境进行提升改造。

覃明超所在的十二时院子,就来自四川美术学院项目设计团队的微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将每一栋农房的改造设计方案融入龙湖村整体定位,并结合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等谋划项目设计方案。同时,秉持与村民共建的理念,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民意,实地了解居民意愿,力争为村民做到“一房一案一策”修改房屋、庭院设计方案,更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我们能及时看到设计方案,哪里不合理不实用,给设计团队反馈了,很快就会调整修改。”覃明超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大家都觉得越来越有盼头。”

在十二时院子,一个细节引起记者的注意:院子里的12栋民居中,有5栋加装了榫卯结构的屋顶。这是为何?

设计团队负责人解释,这5栋民居的屋顶原为蓝色彩钢瓦,与周边农房风格及乡村风貌格格不入,而规划明确了“新增建设+存量整治+传统保护”16项负面清单,制定了风貌整治营造要点,引导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农房建筑整治。“于是,我们系统梳理了龙湖村乡村风貌空间格局,着重加强特色景观节点、关键环节管理,引导农房风格相对统一,与乡村风貌浑然一体。”他说。

如今,宜居宜业、村美民富的龙湖村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有效带动100余名群众吃上“旅游增收饭”,成功创建重庆市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

原标题:从“有风景无方向”到“有规划有奔头” 以规划破题 看铜梁龙湖村解乡村发展难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