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富裕增收情况,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

阳信县梨树种植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鸭梨之乡”。近年来,阳信县聚焦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文旅品牌建设,建立梨园古树“诊、修、养、测”修复体系,探索“政、企、众”多元保护模式,创新“生态、文化、产业”价值转化路径,全面鉴定百年梨园古梨树,确认三级古树558株,修复古梨树112株,助力成功举办第三十六届梨花会暨第十五届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节,节会期间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


建立诊断—修复—养护—监测古树修复全链技术体系

建立三维诊断模型。联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组建技术专班,编制《2025年阳信县百年梨园古梨树修复保护项目实施方案》,创新建立“三维诊断(树体结构—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精准施治”修复模型,健全古梨树健康状况诊断体系。

研发新型修复材料。创新研发与梨树木质成分一致的新型修复材料替代传统化学试剂仿木泥,增强树洞、虫孔、裂缝等修复仿生效果,并添加适量微量元素,综合运用防腐碳化处理等技术,促进古梨树填充修复后康复和生长。

建设循环养护系统。结合阳信绿色肉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百年梨园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为古梨树引来粪肥沼液,配套应用智能微灌系统、微生物复壮等12项技术,改良百年梨园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0%,修复古树平均冠幅恢复率达35%。

完善数字监测体系。对百年梨园693株老梨树全部录入“一树一档”电子数据库,记录生物性状、文化基因、病虫害情况等3大类16项指标信息,生成信息录入二维码,统一悬挂保护标牌,形成古梨树“电子身份证”,加强保护监测工作。


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梨园保护模式

政府引导定标准。编制《古梨树养护技术标准》地方规范,根据树体实际情况和复壮、伤残修复需求,明确土肥管理、水分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伤残定级、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等8个方面具体操作标准。


市场运作搞运营。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为百年梨园配套建设现代化养护设施,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形成专家、县农林技术人员、公司管理员、技术工人四级管护机制,为古梨树开展科学养护修复、复壮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提升古梨树管护水平。

全民参与共保护。将古树保护工作纳入林长制工作,建立“县—乡镇—村—网格”四级巡护体系,积极开展古梨树保护宣传,提升公众古梨树保护参与意识,营造全民保护古梨树文化遗产浓厚氛围。


创新生态修复+文化赋能+产业振兴价值转化路径

生态修复夯基础。常态化测取土壤地力,按需滴管、喷灌精准施肥;通过杜梨砧木靠接或插皮接,增加营养通道;通过去弱留强、去平留直打开层内空间,改善光照和通风环境;调控古梨树结果量,亩产限制在3000斤以内,提高古梨树长势;综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方式,保护古树不受危害。


文化赋能焕新彩。开发古树研学、梨园写生等6类体验项目,推出“云认领·智慧梨园”活动,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形成“以树养树”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复原古法梨膏制作工艺,推动非遗传承,建设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板,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增收;搜集古梨树传说故事,丰富梨文化传承形式。


产业振兴添动能。积极融入“水韵梨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擦亮“中国鸭梨之乡”金字招牌,塑强百年梨园文化IP,构建现代梨产业链条,开发出梨酒、梨醋、梨花茶、梨木家具等5大类330余种产品,推出9大品类15个系列梨文创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9亿元,持续推动梨文化传承保护,梨产业创新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