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枫子



周末在麦当劳吃晚饭时,恰巧目睹了令人窒息的一幕:

旁边座位上,一女孩一直吃肉,妈妈便再三提醒:“连青菜都不吃,怎么这么挑食?”

女孩吃青菜了,妈妈仍不满意:“吃那么多青菜干嘛,怎么不吃饭?”

从女孩吃第一口菜开始,这个妈妈的嘴就像小马达一样,不停地数落。

最后,女孩忍无可忍,瞬间爆发,高声嚷嚷着:“我不吃了行不行!”

妈妈也恼了,指着女孩就骂:“你咋呼什么?你看看周围,谁像你似的,那么没素质?”

女孩不再说话,却憋红了脸,眼泪啪啪往下掉。

孩子在哭,妈妈却还在指责:“哭什么呀,这么点事儿至于吗,我怎么你了?”

不禁想起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的:“多少中国式家庭,一张嘴就满是伤害。”

很多孩子就是被这样逼疯的。

随便一个无心的举动,都成了喋喋不休的导火索;每一次情绪的表达,都淹没在了否定与指责里。

这些话语就会像隐形的针一样,刺入孩子身体,肉眼看不见,却在心里留下了无法弥合的针眼。





综艺《超级育儿师》里,有个叫辰辰的8岁男孩,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跟妈妈大吼大叫。

妈妈叫他起床,他装着听不见。

妈妈辅导他写作业,他冲着妈妈大喊“不……”

妈妈批评他,他拿着笔向妈妈身上恶狠狠地戳。

有一次,母子俩更是因为作业直接打起来了。

但当育儿师拦住男孩时,男孩却没有再反抗,之前还凶狠的眼神竟然藏着眼泪。

后面,在育儿师的步步引导和探究下才发现:

辰辰不听话,他反抗,他攻击,是因为妈妈一直在纠正他的行为,对他的情绪却视而不见。

在辰辰四五岁时,妈妈就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吼他、骂他,辰辰若生气反抗,妈妈更是直接动手打他。

他不知如何排解心中的不满、无助与烦躁,故而妈妈越指责他,他越激动。



一个歇斯底里的孩子,往往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冷漠责备的父母。

他们在事情上斤斤计较,情绪上熟视无睹。

孩子在这样习惯性指责的氛围里,精神高度紧张,陷入无尽的焦虑。

他们还没学会消化情绪,长时间积攒在心中的负面情绪,没有合适的宣泄口,病根就这样种下了。

就像《金牌调解》里的一个女孩,她从小就被妈妈管得紧,每次她跟妈妈谈感受,妈妈却揪着事情不放。

甚至,当她告诉妈妈自己抑郁时,妈妈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会这样?我们明明什么也没对你做!”

但当妈妈找到她住的地方时,一见面就是各种数落。

从她的穿着、房子、工作,再到吃的饭、搞的卫生、添置的衣服,说了整整8个小时!

女孩当下就崩溃了,只能跪在地上哭求妈妈离开,不然她走。

但女孩的崩溃、痛苦、请求,妈妈统统看不见,也听不到,反而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甚至,还反过来指责女孩这么顶嘴就是戳妈妈的心。



你看,真正毁掉孩子的,从来不只有狂风暴雨般的打击,还有父母以爱为名,用指责与冷漠铸就的钝刀——

伤人虽不会血涌,却能一点点折磨孩子的心智,直至把他们逼疯在无声的精神炼狱里。



心理专家刘禾粟在采访了100个家庭后发现:

一个家庭处理事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程度。

幸福的家庭,从不制造内耗,而是做到了这几点:

1、小事不指责,给孩子松弛感

孩子被责备时心理是怎样的?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过:

“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

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实少不了父母的批评和指导,但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过多指责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消耗。

所以,若只是一些小错,父母不妨多展现关爱,而非评判;多展现包容,而非苛刻。

在网上,就有个小女孩在帮妈妈提西瓜时,不慎将西瓜摔碎。

女孩连忙道歉,爸爸却看出了她的自责,顺势坐下,拿起西瓜吃了起来。

妈妈也开玩笑让女儿一起吃“手打西瓜”。

吃完后,一家人又其乐融融地打扫卫生,女孩也恢复了笑容。

家,应该是让人放松、治愈的地方,而不是让人紧绷的地方。

遇事不数落,平常多宽容,孩子才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乐观和豁达。

2、转换思维,与其盯着孩子的错,不如看到孩子的好

心理学上,有一张很著名的图片:

只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恶魔,若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关注什么,孩子就可能成为什么。

父母总揪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就是在不断地告诉孩子:你不行。

相反,把“笨”、“懒”、“猪脑子”等负面词汇,换成“你很好”、“你真厉害”、“你以后一定很了不起”等正向反馈,孩子反而会慢慢变成你嘴里优秀的样子。

就像钟南山院士,他小时候常常逃课,学习也爱偷懒,所以成绩很差。

有次他破天荒的,考试居然考了高分。

回到家,妈妈没有质疑和嘲讽,而是真诚地夸赞:“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钟南山说:“妈妈突然发现了我的亮点,她的称赞让我有了自尊心,进而充满能量,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所以呀,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修炼好自己,学会从“差评师”转换为“点赞师”。

接纳孩子,欣赏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建立起自信心,在正向循环中不断进步。

3、批评先回应情绪,再解决问题

教育专家贾荣韬的儿子曾数次参与群体打架,成绩还一度倒数,贾荣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儿子就是不知悔改。

后来,他学习家庭教育后意识到:有效的教育,应是让爱先行,批评在后。

所以,当儿子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抓住时,他并未发火打骂,而是先表示关心,对作弊一事只字未提。

儿子吞吞吐吐,想要解释,他却递给儿子一个信任的眼神,用坚定的语气说:“什么都不要说了,爸爸理解你。”

随后,他跟老师沟通时,特意从正面分析,指出孩子作弊是出于想上进、想考好成绩的心理,虽然行为错误,但动机正确,希望老师能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

爸爸的做法深深触动了儿子,儿子对妈妈说:“这么大的事,爸爸却没有责备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学习真说不过去了。”

后来儿子果真认真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最终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味批评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明知有错也不改。

父母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支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和面子,用爱兜底,孩子感受好了,才会开始自省,从而去改变自己。

4、回家前,先清理“情绪垃圾”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同样是孩子调皮捣蛋,父母若工作不顺回到家,会忍不住大发脾气,对孩子咆哮;

但若是奖金到账、心情很棒的一天,却反而觉得孩子淘气得可爱,对孩子耐心了许多。

很多时候,父母一直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无视孩子的情绪,觉得哪哪都是毛病,很大问题就在于,父母内心被焦虑、内耗与烦躁所挤占。

学会清理“情绪垃圾”,才能恢复情绪容量。

就像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要一边忙工作,还要一边带三个小孩。

每日生活充满疲惫与艰辛,她却极少冲孩子们发火,总是耐心教育孩子,共情孩子,正是因为回家前,她会特意在外面先吹吹风、赏赏花,调整好情绪。

所以从今天起,进门前别忘了提醒自己:记得先清理“情绪垃圾”,丢掉坏脾气。

父母情绪容量大了,很多事就小了;父母心宽了,很多烦恼就没了。





最后,分享网友@唐唐的一段话:

“感恩我的父母,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妈妈不会因为我的衣服搞破骂我。动手拆了爸爸心爱的电子琴,爸爸也觉得无所谓,还夸我好奇心强。

因为在父母看来,衣服脏了可以洗,破了可以补,只要不受伤,不伤人,不犯事,就可以快乐的那种松弛感,让我很安心。”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被骂一句可以耿耿于怀一整天;

孩子的世界也很大,大到一个温柔的微笑,就能照亮他们整个童年。

所以,希望父母们能少些指责,多些包容;少些纠错,多些肯定;少些打骂,多些关注。为孩子营造一个和善、自由、松弛的成长环境。

如此,当孩子回望童年时,记忆里不会是紧绷的琴弦,而是旷野上无拘无束的风,托起他们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