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普通家长并不会留意到,很多小学期间的题目存在这样的情况:它们有一定的年代感,不像每年的大型期末考试或者全市联考时出的题目那样是新鲜出炉的。很多练习册上会收录往年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比较老旧,很有可能是依据另一套旧的课程标准拟定的。
那个时候培养孩子的目标和现在不一样,比如在扩展思维这方面,以前的探索和挖掘就更少一些,如今显然是以更加实用为主了。因为这些老旧题目的存在,有一些家长就很不适应以前那种出题方式。
“我儿子没做错!”6+2=8被打叉,老师的解释让家长愣在了原地
如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小明家里有三盏灯,关掉一盏后还剩几盏灯?表面上看这就是一道数学题,可这时候聪明的家长就发现其中的“盲点”了,他们会告诉孩子,一定要答还剩三盏灯,因为这问题问的并非是房间里还亮着几盏灯。
而是房间里灯的数量,要是答两盏的话,那可就把同学给“坑”了。而且不只是数学题,语文题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让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却要求不能出现“难过”这个词。结果你猜怎么着?
最后有位学生造句造对了,他说“我们家门前的马路川流不息,很难过”,意思就是很难通过。而最近有一道题目彻底惹恼了一位家长,这位家长一看就是个新手,但他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相当一丝不苟。
有一道题目,孩子做完之后第二天回来竟然哭了,因为他告诉妈妈说老师当堂批评他,说这道题只有他做错了,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当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那让我们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题目是一道画图题,应该不算太难,毕竟是小学低年级的题目。题目说岸上有6只鸭子,水里还有两只,那么一共有几只呢?这个同学自然而然得出了6 + 2 = 8只的算式,可老师却告诉他等寒暑假的时候回乡下看看爷爷奶奶养的家禽,然后再回来答这一道题。
偏题、怪题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没必要有那么多
家长们也是研究了大半夜,最后还是通过网友得到了一个结论,原来这张图里面并不全是鸭子,还有一只鹅,就是那只大一点的,难道家长就分辨不出来吗?这对现在的城市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这位妈妈当天还生气地找上了老师的门,结果老师耐心地给她讲解这道题之后,家长瞬间就感觉这气儿不知道该撒向老师还是出给题人了。这种题就是我们所谓的偏题和怪题。
从家长的视角来看,这类题目脱离了基础知识,又违背了教学大纲,甚至还可能让孩子对学科这个概念都产生混淆。如果答案一定要出人意料,那么这只能增强出题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却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笔者也询问了一些老师的看法,有一部分老师觉得这种题目挺有意思的,因为打破常规能够锻炼孩子发散思维和拆解问题的能力。况且现在不都在强调创新吗?这也算是创新的一种。
只是很多这类题型过于陈旧了,它们的出题方式更像是脑筋急转弯,并没有切实迎合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所以会让人感觉很奇怪。但这也给家长们提了个醒,这就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大势所趋——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学生仅有知识是行不通的。并且如果能在学前班进入小学这个阶段做好一些衔接,多开展一些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用的,这样一来,他们面对一道题的时候不至于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