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5月16日—19日,“双重人生”公益快闪系列活动在上海北外滩国客中心举行。活动以一座沉浸式“剧场”的形式,解构病情叙事,重塑社会对话,呼吁公众关注全球1000余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困境。活动现场,强生创新制药还启动了首部百集短剧科普项目。项目将通过100集科普短剧,系统性提升公众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科学认知。这种创新模式将助力健康知识突破传播壁垒,实现更广泛的人群覆盖。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类型,它好发于15—35岁,伴随患者终身。患者会遭遇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减轻、肛瘘肛周脓肿等。在这些生理痛苦之外,他们不得不过上“双重人生”:一边是在职场、家庭、社会中勉强维持的“正常人生”,另一边则是鲜为人知的“隐形人生”——对疾病复发的担忧、对社会不理解的焦虑。快闪活动的核心艺术装置“炎症性肠病共生棱镜”矗立在外滩,与陆家嘴的城市天际线遥遥相望。装置通过镜面实时映射陆家嘴天际线与流动人群,形成了“患者-市民-城市”的动态影像对话。装置中央的狭窄门洞设计象征着患者在医疗支持下的自我突破,也隐喻社会认知从偏见迈向共生的转折。“双重人生剧场”将患者的人生故事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他们的境遇被理解、被共情,而不再是被锁进黑箱的“隐形人生”。它通过参与式的剧场呈现,将炎症性肠病纳入公众视野,呼吁公众关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需求,消除病耻感和社会歧视。

炎症性肠病所带来的疾病负担不容小觑。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表现,瘘管、肠梗阻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溃疡性结肠炎则多见于青壮年期,病程呈慢性波动,长期患者需警惕结直肠癌。目前研究显示,这类疾病的病因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等多因素相关——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经济发展地区的凸显,提示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家族聚集现象及特定基因突变则指向遗传易感性;而肠道菌群失衡与肠黏膜屏障破坏,更是发病的关键环节。

同时,快闪活动聚焦如何构建 “医患共同决策” 的社会支持系统。由于人们对炎症性肠病的认知不足,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漏诊、误诊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决策参与度较低,不知道如何向医生表达自己的需求。在长期治疗进程中,患者如何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亟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板。重庆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郭红教授表示,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目前没有最好的治疗,只有合适的治疗,“医患共同决策”的模式正成为提升治疗质量的关键。它不仅是信息的共享,更是治疗主动权的重构。患者需要充分沟通个人偏好、生活状况、治疗目标、价值观念等个性化因素,医生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和患者个人情况,确保患者全面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益处、风险及可能的结果,双方共同做出适合的治疗或护理决策。

原标题:《医患共同决策应对炎症性肠病》

栏目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嘉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