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前后本该抢收小麦,可南方接连五天暴雨。



田里积水没过玉米苗半腰,叶尖发黄打卷直不起腰。村东头李大叔蹲在田埂上叹气,去年就是涝灾后减产三成。“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可这暴雨成灾谁受得了。

他想起父亲教的老法子,砍来竹子扎成排水筐往沟里放。但年轻的农技员小王直摇头,说竹筐堵杂物反会积水。

“得用塑料网裹着碎石铺沟底,既滤水又防淤塞。

”小王边说边比划。

北边地势低的地块更严重,积水漫到田埂缺口往外涌。村主任带着大伙搬来沙袋堆围堰,喊着“先保秧苗再清沟”。

镇上农资店这两天挤满人,复合肥和生根剂卖得飞快。有经验的老张提醒:“补肥得配腐殖酸,不然苗子吸收不了。

”可到底啥时候追肥最合适?

地里的水还没排净呢。



东北那边也传来消息,低温寡照让大豆出苗推迟一周。那边的农户正忙着给苗床搭拱棚,晚上盖上草帘保温。“南涝北寒两头难,种地人最怕老天不省心。

”村口大爷吧嗒着旱烟说。去年邻县有个村子,暴雨后没及时打杀菌药,整片菜地烂根。

这事让大伙心里发紧,纷纷打听啥时候能打药。农技站发了通知,说排水后要等叶面水干再喷药。“每亩用50克多菌灵兑水30斤,早晚喷别在大太阳下。

”通知写得清楚。可李大叔盯着自家十亩地犯难,这么多活计一个人咋忙得过来。

村里悄悄兴起换工潮,你帮我排涝我帮你追肥,互帮互助效率高。

镇政府也派了志愿者小队,带着抽水机挨家挨户帮忙排水。看着田里的水慢慢退去,李大叔眉头松了些,开始盘算补苗的事。“要是接下来三天能出太阳,苗子还有救。

”他望着阴云密布的天念叨。农技员小王说,补种要选早熟品种,不然赶不上秋收时节。

“就像‘处暑萝卜白露菜’, timing得掐准了才行。”小王用方言解释。村里的老把式们聚在一起,把传统经验和科学法子掰扯清楚。



有人说以前看云识天气,现在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更准当。

“老办法不能丢,新科技更得学,俩结合着用才保险。”老张总结道。

远处的广播响起,提醒大家关注后续的降水预报和温度变化。李大叔掏出手机,第一次认真研究起天气预报软件的图标。

他发现未来一周有个三天的晴好窗口期,正好用来追肥打药。“得抓紧把排水沟再挖深两寸,不然下次下雨还得涝。

”他心里打定主意。邻村有户人家去年建了高标准农田,排水系统做得好,这次受灾轻很多。这事让大伙眼热,纷纷打听怎么申请农田改造项目。

村主任说镇上正在统计需求,让有意愿的农户赶紧报名。“早改早受益,以后抗灾能力强多了。

”他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看着地里渐渐挺直的苗儿,李大叔觉得心里有了盼头。

虽然这次灾害损失不小,但及时补救还能减少损失。他突然想起,家里的草木灰还堆在墙角,正好撒到菜地里当钾肥。“老辈人传下来的宝贝,关键时候还真管用。



”他笑着扛起了竹耙。天色渐晚,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每户人家都在琢磨着地里的事。

这场暴雨带来的麻烦还没完全解决,但大伙都在积极行动。

农技站的专家明天还要来田里指导,听说会带着最新的补种方案。

李大叔相信,只要人不偷懒,办法总比困难多。

“种地就是跟老天打交道,咱得摸清它的脾气,更得攒足应对的法子。

”他望着远处的农田,心里默默盼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现在最紧要的,是趁着天晴赶紧把该做的活计都落实下去。

“明早先去排水,然后去镇上买补种的种子,再把草木灰撒了。”他在心里列着清单,觉得虽然累,但日子有奔头。

这就是种地人的生活,总有挑战,但也总有希望在前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