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在水田中捕捉鱼虾。
工人正在水田里补苗。
5月19日,清晨的晋源区稻田公园里,一台台插秧机在水田上来回穿梭。伴随着“咔嗒咔嗒”的机械声,嫩绿的秧苗被精准插入泥中,转眼间铺出一片新绿。工人们穿着雨靴跟在机器后补苗,裤脚沾满泥点。作为晋祠大米的核心产区,稻田公园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400亩水田正被“绣”上新绿。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智慧农业的“协奏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奏响。
“机械化插秧效率比人工高很多,一天能完成10亩地。”稻田公园农业负责人王喜福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对讲机指挥作业。他介绍,今年园区首次引入津原919、天龙粳12号等12个新品种,搭配自主研发的康培1号、晋稻17号可以打造彩色稻田景观。“每穴插3至5株苗,预计6月中旬全面完成。”说话间,他弯腰拨开一簇秧苗检查深度,泥水顺着指缝滴落。
水田旁忽然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前来研学的学生卷着裤腿踏入水田,在农技员指导下学习手工插秧。“手指要捏住秧苗根部,垂直插进泥里。”10岁的李晓明第一次踩进及膝的泥浆,将手里的秧苗歪歪扭扭排成一行。田埂上围观的市民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插秧苗、踩泥巴,还可以体验捉鱼虾的乐趣。65岁的退休教师王爱莲感慨:“孩子们亲手学习插秧,不仅可以体验原始农耕的快乐,更可以深刻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晋祠米铺里,几个孩子系着围裙,把浸泡好的晋祠大米磨成粉,跟着师傅学做米糕。案板上摆着活字印刷图案的木质模具,从筛粉、馅料、补粉、蒸制到最后的成品,孩子们一步一步认真地操作着。“上汽后蒸20分钟最香。”指导老师刚说完,屋外传来“嘟嘟”的汽笛声——稻田小火车载着另一批孩子驶过绿浪翻滚的水田,车尾拖着一串欢叫。
据了解,为迎接端午假期,稻田公园正加紧筹备多项特色活动。5月31日至6月2日,端午游园会将精彩“上线”,游客可在端午游园会参与趣射五毒、彩绘风车、投壶等多个传统游戏。另外,晋祠米铺增设了现场制作粽子和香囊DIY活动,稻田民宿博物馆内提供艾草锤、艾草花束及竹编风铃的手工体验。这些民俗传统互助项目将带领游客寻找记忆中的端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夕阳西下,插秧机的轰鸣声仍在田间隆隆作响,王喜福望着绵延的新苗说:“再过半个月,这里就会铺满青绿,到秋天又是好收成。”此刻的泥泞与汗水,正孕育着又一个丰饶的秋天。
记者 毕晶晶 文/摄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