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折廷争(miàn zhé tíng zhēng),指当面指责过错,在朝廷与皇帝争辩;旧时形容大臣敢于直言劝谏;现也指勇于与别人争辩是非。成语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汉十二年(前195年),汉高帝刘邦病重,吕后看着病榻上的刘邦,询问道,“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去了,谁可以接替他?”
刘邦回答说,“曹参可以。”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
刘邦回答说,“王陵可以接任,但王陵为人憨直、智谋不足,可由陈平辅佐。不过,陈平虽然智慧有余,但却不可独任。周勃稳重厚道,虽缺少文采,但却忠心耿耿,能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他,可让他担任太尉。”
吕后又问,王陵等人之后由谁接任,刘邦则表示之后的事,吕后也没有必要知道了。这便是著名的“病榻问相”。
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刘邦驾崩于未央宫,太子刘盈继承皇位,是为汉惠帝。
刘邦驾崩后,吕后对其曾经的宠妃展开报复,管夫人、赵子儿等宠妃皆被囚禁,而曾试图替儿子刘如意争夺太子之位的戚夫人则被囚禁永巷。
备受折磨的戚夫人,在夜里常常以歌声抒发思念儿子的情感,然而吕后却认为戚夫人这是贼心不死,想要凭借刘氏诸侯王的势力脱离牢笼,遂将赵王刘如意召回京城,趁着惠帝刘盈外出将其毒杀,又命人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丢入猪圈,并带儿子刘盈前去“观赏”。
惠帝刘盈见到戚夫人的惨状,因为备受惊吓而身患重病,此后经过调理虽然身体痊愈,但见识过吕后残忍手段的他,却认为自己作为吕后之子,根本没有资格再去治理天下,竟然就此意志消沉、纵情酒色,不再理会朝政。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惠帝刘盈拒不理政,吕后只好代为处理,就此成为了西汉的实际执政者。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八月,由于长期的心理压抑,以及数年纵欲过度,年仅二十三岁的汉惠帝刘盈驾崩,吕后扶立太子刘恭即位,是为西汉前少帝。因刘恭年幼,吕后继续临朝听政。
彼时,凭借着吕后的大权在握,吕氏族人得以纷纷入朝为官,吕氏家族迅速兴盛。但吕后却明白,一时的兴盛并不能代表长久富贵,为了吕氏家族的世代兴盛,她又将分封诸吕为王提上了日程。
然而,由于刘邦当年曾与功勋大臣们订立“白马之盟”,定下“非刘氏不王”的誓言,吕后也明白分封诸吕势必阻力极大。
为此,吕后在高后元年(前188年)十一月的一次朝会上,将分封诸吕的想法公之于众,交由文武大臣廷议。
当时,由于平阳侯曹参在惠帝刘盈驾崩前一年已经去世,吕后便按照刘邦的嘱托,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共同辅佐朝政。
朝堂上,针对吕后提出的分封诸吕想法,大臣们虽然明知有“白马之盟”的誓言,但面对吕后的强势,一时间满朝文武竟然无人敢反对。
右丞相王陵见状,挺身而出道,“昔日,高皇帝曾杀白马,与大臣们立下誓约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要分封吕氏为王,乃是公然违抗高皇帝誓约,不可。”
吕后闻言,面色一冷,又将目光投向了左丞相陈平,询问他的看法。陈平见躲不过去,只好说道,“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吕后面色这才有所缓和,又转头看向了太尉周勃,一向以陈平马首是瞻的周勃,便也顺着陈平的话说道,“臣以为陈丞相所言有理。”
虽然取得了陈平和周勃的支持,但看其他大臣的态度,吕后也知道大家只是因为畏惧自己,这才不敢公然反对,遂只好将此事暂时搁置了起来。
退朝之后,王陵拦住陈平和周勃,怒道,“当初与高帝歃血而盟,你们难道不在吗?如今高帝驾崩,太后以女人主政,打算封吕氏为王,你们不劝阻反而迎合,难道是要背弃曾经的盟约吗?如此还有什么面目去见高帝于九泉之下?”
面对王陵的怒斥,陈平却说道,“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意思是说,当面斥责、当廷力争,我陈平自认不如你王陵;但说到保全社稷,维护刘氏后人,恐怕您却比不上我。
不久之后,吕后下诏设立太傅一职,位在丞相之上,以王陵充任,通过明升暗降,夺去了王陵的实权,王陵就此不再上朝。同时,吕后以陈平继任右丞相,以自己的心腹审食其担任左丞相,又下诏罢免了御史大夫赵尧,改以曾对自己有恩的上党郡守任敖充任。从而以审食其监察内廷,以任敖监察外廷,进一步加强对朝中官员的掌控。
自此以后,再也无人敢反抗吕后的命令,于是吕后先是追封自己的父亲临泗侯吕公为宣王,兄长周吕侯吕泽为悼武王,后又多次加封吕氏族人为侯、为王,彻底打破了“非刘氏不王”的誓言。
直到高后八年(前180年)八月一日,吕后崩逝,隐忍多年的陈平、周勃等人这才奋起反抗,夺取京城兵权,诛杀吕氏诸人,彻底清除了朝中的吕氏集团,史称“诸吕之乱”。
之后,陈平等人又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使得朝政大权重回刘氏之手,而曾经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王陵,则早在吕后去世一年前,便已经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