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小吃Top10,刘邦吃了都说顶!”


徐州虽属江苏,却以其雄浑厚重的饮食文化独步华夏。

其烧烤之源,可溯至汉代——徐州博物馆藏有2100年前的青铜烤炉

汉画像石更生动刻画庖人持便面煽火、翻转肉串的场景。

彭祖「羊方藏鱼」的传说在此生根,将鱼鲜与肉香融于一炉,奠定「鲜」之至味。

汉代炼铁技术成熟,铁质炊具普及,

催生了「牝鸡抱蛋」「沛公狗肉」等佳肴,烧烤之风随刘邦军队传遍四方。


千年间,徐州饮食在南北交融中淬炼风骨。

彭祖养生之道融入烹调,雉羹、麋鱼鸡等药膳流传至今;

魏晋「东食南迁」与北魏饮食北徙,使徐州菜兼具鲁菜豪放与苏菜灵秀,

独创「鲜咸醇厚、五味兼蓄」之境。

唐宋文人如韩愈、苏轼在此留下「愈炙鱼」「东坡四珍」,

白居易更以「乐天鸭子」赋予饮食诗意。

明清时期,释家素宴与食疗菜崛起,「天花宴」「菊花宴」为饮食注入禅意。


徐州民风如烧烤般炽烈,「无鲤不成席」的习俗暗含「鱼跃龙门」的期许,

孩童入学必食鲤鱼以祈文运。

庙会之上,烙馍卷馓子的酥脆、蜜三刀的香甜、饣它汤的醇厚,交织成市井烟火的长卷。

彭城鱼丸以「细嫩若雪」闻名,康有为赞其「声誉久持越南北」;

地锅鸡围炉而食的酣畅,更将楚汉豪情融入舌尖。

这片土地上,饮食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文明的年轮,每一道菜都是岁月长河中的文化密码。


把子肉

传说东汉末年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张飞把五花肉捆成「兄弟肉」犒赏将士,

这豪迈做派竟被徐州人刻进了DNA,如今街头巷尾的老馆子里,

师傅们仍沿用古法:

选三层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拿草绳扎成厚实肉块,

往老卤汤里一扔,大火催香,小火煨透,直到肉皮颤巍巍泛着琥珀光。

本地人吃把子肉讲究「肉汁拌饭」的仪式感,白米饭浇上两勺浓稠肉汤,

再夹块颤巍巍的肉片,肥肉透亮如玛瑙,瘦肉酥软似云絮,

咬下去满嘴都是酱香与脂香的缠绵。


辣汤

这汤底用牛骨、鳝鱼丝老母鸡熬足24小时,

汤色虽浑却透着骨香,胡椒的麻、辣椒的烈、姜末的辛在舌尖炸开,

配着弹牙的面筋丝和吸饱汤汁的豆腐皮,喝得人鼻尖冒汗却停不下勺。

北宋苏轼抗洪时,百姓用黄河鳝鱼煮汤果腹,这口鲜辣便刻进了徐州人的基因。

如今街边老店仍守着古法,但辣汤早就不止是早餐,

配油条是晨光里的烟火气,配小笼包是深夜的暖心慰藉,就连泰国公主来徐州,

都得先嗦完这碗“千年老汤”才肯动筷。


八义集臭豆腐

是本地人藏在巷子里的心头好,也是外地人闻着“臭”找来的宝藏。

这方火柴盒大小的青灰豆腐,祖传秘方发酵,得在盐缸里腌足七八个月,

启缸时连老师傅都要捏鼻子,可一旦入口,臭得有层次,

先是舌尖一抿化开的绵软,接着豆香混着咸鲜炸开,最后喉头泛起醇厚的回甘,

配着煎饼蒜苗小酒,黄昏时分的疲惫都能被这口“臭香”熨帖得服服帖帖。

乾隆年间逃荒来的刘祥胜父子大概想不到,

当年阴雨天误打误撞腌出的臭豆腐,

竟成了非遗技艺,在八义集的街头巷尾飘香了数百年。


烙馍

薄如蝉翼却柔韧筋道,像张会呼吸的“面皮毯子”。

这吃食能追溯到楚汉相争时,百姓给刘邦军队烙饼果腹,

后来北宋抗金英雄赵立驻守徐州,百姓卷着酥脆馓子送上前线,

烙馍裹着热血故事流传千年。

如今街头老奶奶支起乌黑铁鏊子,柴火噼啪中擀面杖翻飞,

面皮薄到能透光,咬一口麦香混着炭火气,

卷上辣椒炒蛋或羊肉串,暖意直窜心尖,这韧劲儿不正像徐州人骨子里的硬气?


八股油条

这传承百年的老味道,用八根细面坯编成麻花辫,

在油锅里炸出金黄的云朵,咬一口“咔嚓”作响。

老辈人说,这手艺是跟着骆驼商队学来的,八股象征着“发”,图个吉利彩头

马市街的老师傅天不亮就支起油锅,面团在案板上摔打的声音比闹钟还准时。

刚出锅的油条像艺术品,中间空心能灌进热腾腾的饣它汤,

吸饱汤汁的油条变得绵软,一脆一糯在舌尖缠绵。


羊肉滑脊

这道苏北小吃里的“白月光”,藏着徐州人骨子里的豪爽与细腻。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被它征服,赐名“江南第一美食”,从此成了徐州美食江湖的传说。

选用本地散养山羊,肉质嫩到能掐出水,

裹上农村自磨白薯淀粉调的糊,炸得金黄酥脆,往奶白羊汤里一滚

撒把香菜辣椒油,热气腾腾端上桌,

咬开酥脆外皮,羊肉汁水混着面香在嘴里炸开,像咬住了一口徐州春天的云。

伏羊节时,老饕们专程赶来,就为这口又滑又嫩的治愈感,暖胃更暖心。


蝴蝶馓子

是苏东坡都写诗点赞的千年美味。

纤薄面丝在油锅里翻腾成金蝴蝶,酥脆得能听见“咔嚓”声,咸香里裹着芝麻香,

干吃像咬碎一嘴阳光,泡进米粥又化作绵软云朵。

老徐州人最懂行,用烙馍卷起馓子,再塞两根小葱。

这手艺从寒食节禁火时的“寒具”演变而来,

苏轼《寒具诗》里“压扁佳人缠臂金”的比喻,让金黄馓子成了穿越千年的风雅吃食。

如今街头老灶飘香,2017年非遗认证的馓子作坊,

还守着古法搓条抻面,炸出的每根馓子都带着汉文化的酥脆基因。


沛县冷面

起源于汉高祖刘邦故里沛县,用红薯淀粉压出透亮银丝,根根裹着牛骨高汤的鲜香

冷面之“冷”实为温食,汤底必是现熬牛骨打底,

撒一撮辣椒面泼热油激出焦香,再浇两勺老陈醋,酸辣直冲天灵盖!

当地人吃面必配狗肉、壮馍,号称“灵魂三件套”,冬日嗦一碗能从脚底暖到天灵盖。

这碗面藏着楚汉风韵,传说刘邦起义时用冷面犒军,如今却成了游子归乡的“接头暗号”。

外地人总被它粗犷的外表迷惑,实则面条弹牙似果冻,

汤头醇厚不腻口,连汤带面呼噜完,额头沁出薄汗才叫地道。


贾汪盐豆

徐州贾汪区传承千年的"臭香"瑰宝,老辈人传说是楚汉相争时军粮发酵的意外之喜。

黄豆经18小时浸泡、文火慢煮至绵软,

趁热裹进稻草堆捂足五天,待表面浮起白绒菌丝,

再拌上辣椒面、姜丝和盐粒,在春日暖阳下晒出红油晶亮。

这股子臭香像极了徐州人的性子,

直爽里藏着细腻,咬开盐豆子,咸鲜混着发酵的醇厚在舌尖炸开,

配着刚烙好的馍卷成筒,或是和蒜苔香油凉拌,

连乾隆年间流落扬州的贾二厨子都念着这口,最终带着盐豆秘方回了贾汪。

如今这非遗手艺仍活在苏北农家,坛子一开,满屋生香。


大王集烧鸡

这道康熙年间就飘香苏北的卤味,用本地散养草鸡配二十余味草本秘方,

老汤慢炖出琥珀色鸡皮,肉质酥到脱骨却仍保留嚼劲,

咸香里藏着若有若无的甘甜,像极了徐州人骨子里的温厚与爽利。

传说乾隆年间御厨传下的“八料加老汤”古法,

在这儿被改良得愈发接地气,

砂仁、白芷在汤锅里翻滚三百年,愣是把一只鸡熬成了非遗。


当晨光染红户部山的青砖,街头辣汤摊已腾起热雾;

暮色爬上回龙窝的瓦檐,烧烤架上滋滋作响的羊肉正滴落星火。

这里的美食品得不仅是味道,更是楚汉遗风与市井烟火的交响。

若想读懂徐州,不妨让舌尖带路:

咬一口酥脆的蝴蝶馓子,舀一勺滚烫的地锅鸡汤,与巷口摇扇烹肉的老饕共话春秋。

从青铜烤炉到非遗老灶,从彭祖药膳到网红夜市,千年文脉在炊烟里生生不息,

毕竟在徐州,每一口都是活着的文化密码,等您来破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