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议话题:《水浒传》里哪个细节让你觉得不寒而栗?接下来小编就带领大家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一开始看血溅鸳鸯楼这一段,感觉写得有点啰嗦,武松何必先是躲在暗处,然后杀了一个马倌、两个丫鬟,最后才去鸳鸯楼杀张都监、蒋门神一伙人,反正从那些杀手口中已经知道张都监等人在鸳鸯楼,直接奔鸳鸯楼去杀了张都监等人多痛快,也省得乱杀无辜。后来再读,才发现作者这么描写才反映出武松在整个作案过程中足够精细,先杀马倌和丫鬟,武松在接近鸳鸯楼时将无人发现,既能避免有人提前给张都监等人报信,也能避免这些人听到响动而去喊人,确保武松能从作案现场安然逃跑。
《水浒》正是有了这样的SR细节才让那么多人一遍、两遍、三遍反复地读,说明都有一颗SR的心。
就单一条腰刀卷刃了换刀,就肯定是有实战经验的。按普通小说的文风。换什么刀啊?一把刀砍到地老天荒。跟现在拍电影似的,无限子弹狂突突,从不换弹夹。
这里面无辜的群众太多了,比如说被灭口的婢女,水浒写的都是些杀人魔头的故事,就鲁智深算不滥杀,但就用这样杀人魔头反衬当时的黑暗,这样的魔头才能让高衙内这样人胆寒
只能说施耐庵老爷子生活阅历那是相当丰富刀砍多了卷刃就不说了李逵剜黄文炳心肝下酒,你猜为什么要提前泼冷水
孙二娘的店:但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
知足吧,高衙内看上的是林冲老婆,要是换成武松,血溅的就是白虎节堂了
经常吃人的朋友都知道“原来但凡人心都是热血裹着,把这冷水泼散了热血,取出心肝来时,便脆了好吃。”
就说一点,牛是宝贵的生产工具,宋代法律更是明确规定,严禁屠杀耕牛,更不要说随便吃牛肉了。小说里动不动就吆喝让小二来三斤牛肉配几大碗酒,这和今天邀三五好友去夜总会咋咋唬唬的叫服务员上几盘违禁品是一个喜剧效果
因为你们不知道《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原来还是干嘛的。施耐庵在元朝末年是张士诚的谋士,张士诚是元末江浙地区的首领,深受当地民众爱戴。他和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死后被民众自发纪念,苏州话“讲张”,“张王庙”,七月三十烧香都是纪念张士诚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也是张士诚的谋士。所以四大名著为什么能这么写实?因为作者真的有经验。
不只是杀人的“技术”,三打祝家庄那一回把杀人的“战术”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什么人在什么方向什么位置执行什么任务都描写得清晰详实,就像给读者开了一个上帝视角看他们厮杀,感觉作者真的策划和参与过很多战斗
看完网友的这些精彩分享,手机屏幕前的你们是不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友好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