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人走茶凉,曲终人散”,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生活里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你不主动给朋友发消息,对方也绝不会先开口;不打电话问候亲戚,人家压根想不起你。
孔子在《论语》里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学习得有朋友交流,其实人际关系也是这个理儿,光等着别人主动,最后只能落得个冷冷清清。
为啥说你不主动联系,别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没了踪影?背后藏着的门道,还真不少!
一、关系不够铁,人家懒得费心思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是和对方交情一般,谁愿意没事就热脸贴冷屁股?就像你和公司同事,上班时点头微笑,下班了各回各家,除了工作群里的消息,基本零交流。这种“塑料情谊”,大家心里都明白,谁都不想当那个主动打破沉默的人。
小区楼下开便利店的张姐,每次见到街坊邻居都热情打招呼,但真能坐下唠家常的也就那么两三个老主顾。她说:“有些邻居碰面就是客气两句,根本没有深交的必要,我不找他们,他们也不会找我,大家都心照不宣。”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泛泛之交,不主动联系,自然就慢慢疏远了。
还有些人,加了好友却从来没说过话。比如你在某个活动上加了陌生人的微信,当时出于礼貌点了通过,之后谁都没主动开口,时间一长,连对方是谁都想不起来。这种“僵尸好友”,就像晾在墙角的旧衣服,不穿也不扔,占地方还没存在感。说到底,感情这东西得靠经营,没交情的人,谁会巴巴地主动联系你呢?
二、怕给你添麻烦,宁可自己憋着
老一辈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现在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生怕自己的消息成了别人的负担。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好长时间没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消息,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心里一紧:“他是不是找我借钱?”或者“是不是要我帮忙办事?”这种防备心理,让大家都不敢轻易主动联系。
我表弟在外地工作,很少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为啥,他说:“每次打电话,爸妈总问我吃得好不好、住得习不习惯,报喜不报忧怕他们担心,说实话又怕他们跟着操心,还不如不打。”这就是典型的“怕添麻烦”心理。就像老话说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反过来孩子也怕父母牵挂,干脆选择沉默。
还有些人,明明心里惦记着朋友,却不敢主动联系。担心对方在忙,怕打扰到人家;或者觉得自己最近混得不好,没脸见人。网上流行一句话:“成年人的默契,就是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这种“懂事”,有时候反而成了疏远的催化剂。大家都怕给对方添堵,结果硬生生把关系处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自身没价值,别人懒得“浪费”时间
社会现实得很,老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虽然扎心,但确实有几分道理。如果你在别人眼里没什么利用价值,谁愿意花时间跟你闲聊?这里说的“价值”,不只是金钱,还包括情绪价值、人脉资源等等。
我认识个做销售的朋友,业绩好的时候,天天有人约饭谈合作;后来行业不景气,业绩下滑,那些曾经称兄道弟的人突然都没了踪影。他感慨道:“以前是我身上有单子,现在没了,人家自然懒得理我。”这就像那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你失去了被需要的资本,关系也就跟着淡了。
还有些人,整天负能量爆棚,一聊天就抱怨生活。时间长了,朋友都躲着走。毕竟谁都想跟积极向上的人待在一起,听多了抱怨,心情都变糟糕了。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都愿意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要是你不能提供价值,别人自然不会主动靠近。
说到底,人际关系就像种庄稼,你不浇水施肥,哪来的收获?不主动联系,别人也不找你,背后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想改变也不难,要么主动出击维护感情,要么提升自己的价值。记住老祖宗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人际关系这门学问琢磨透了,往后的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