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明明你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微信里还是手机里的联系人也是越来越多,但能跟你说得上话的人却越来越少。

有时你或许也会陷入思考——我不讨厌他们,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觉得社交没有必要!用不着电话联系,用不着聚会狂欢。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活成了下面3种人,看看哪一个最符合当前的你。

一、享受独处的“自由者”

什么人最容易成功?

答案告诉你,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最容易成功

学习就是一个比谁更能耐得住寂寞的过程,耐不住寂寞的人,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吸收不到足够的知识。

如果你享受独处,在“孤单”中感受不到“孤独”,那说明你已经体会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处能降低激动、愤怒、焦躁等情绪,引发“失活效应”,让人的心情归于平静。

为什么很多正向宗教都引导人去追求放空和安静,就是这个道理。



学会享受独处,不被周围繁杂的事情所叨扰,真正体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才能不被情绪所裹挟陷入内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失恋了,你一想起他就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你无法接受所爱之人的离去。

任何人只要陷入这种情绪,就会无法自拔,你也不想难过,但你控制不住。

可当你学会享受独处,自我满足的时候,这些情绪就很快成为过眼云烟;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只有你自己,沉浸在对自己好的情绪中,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想必屏幕对面的读者里,应该有很多人是学会了独处的“自由者”,不妨来说一下你活得有多爽!

二、看透人际的“清醒者”

阿德勒说过,让人不快乐的唯一因素,就是“人际交往”。你当前所有烦恼的来源,也都是人际交往。

当你恐惧多余社交,或者完全不喜欢同外界联系,也许你没认识到,但事实已经证明,你成了看透人际交往的“清醒者”。

就像我前面说的,你也不是讨厌谁,你甚至不讨厌社交,但你就是不想。

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你并没有从社交中获得过有效的情感回馈和安全感

既然社交不能让你快乐,又为什么要社交?



关于安全感多说一点。

很多人不喜欢社交,是因为他无法让这段友谊也好、爱情也好长治久安,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维系。

这本身就是缺乏“社交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在很多人眼里,朋友不再代表着友谊,而是一段关系进入你生活时所找的“借口”。

只是聊上几句,下次见面又无话可说,看起来像是“朋友”,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无意义的社交而已



现在的董明珠就是这种看透人际关系的“清醒者”,她曾在采访中直言:“我退休以后,不需要有朋友来看望我。”

董明珠说这种话,是因为她知道朋友也有自己的事情,看望本身没错;

但却不会给内心和生活增添新的颜色,与其“望山跑死马”,不如享受属于旷野奔跑的自由。

三、专注自我的“修行者”

《百年孤独》里说:“人生的本质是独自活着。”

也许你没感觉到,但实际上不愿意聚会、不喜欢社交的你,早就成了专注在自己身上的“修行者”了。

我个人也是不喜欢社交的,工作之余我喜欢剪剪视频、画画油画或者是捏捏石塑粘土。

我的生活很安静,也许有的人不喜欢,就像我父母一样说我在“浪费时间”。



但我很喜欢这种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感觉,有时候低头还是中午,等再抬头的时候已经是傍晚。

这时候再回想我刚刚做过的事情,我的回忆甚至是趋于空白的。

我将这种专心的状态就理解为一种“修行”。并非那种“得道成仙”的那种玄学,而是追求心灵安静的科学。

我相信我不是个例,那些不把视线聚焦于社交聚会上的小伙伴们,肯定也有属于自己的独处方式。

专注之后回过头来,你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让你爱上自己,这也是一种“修行”。



归根结底,如果你不喜欢社交,并不是你退步了,也不是你的个人能力在下降。

你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另一种生活状态。所以也不用刻意地追求社交,强迫自己改变喜欢的生活节奏。

最后悄悄问一句,说了这么多,你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呢?

-The End - 作者-思婷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