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南,梦里水乡。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
一种情怀,一种梦想。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重温《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犹是故地梓花香》。
对陈行人来说,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也许再也回不去了。庆幸的是,有两棵树留住了他们看得见的家乡,看得见的乡愁。
随着陈行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片地块被开发,尤其是自2008年起,因建设世博园需要,离此不远的陈行村开始大规模拆迁,一大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浓缩了陈行人文历史的老街和关帝庙在乡人们的目视中化为尘埃。
原先在关帝庙的天井里栽有两棵梓树,乃陈行老街西首的地标。双梓树体端正挺拔,为紫葳科梓树属,其中大的那棵梓树高达10米,冠幅7米,另一棵略小,但树高也要达到8米,冠幅6米,叶片宽阔,花期时紫花满树。
梓树 丁懿 摄
两棵梓树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自清末民初起,陈行人便在梓树绿荫底下开展各种乡间议事活动,双梓树见证着朝代更迭及陈行沧桑的变迁。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人奉这两棵梓树为神灵之物,引以为豪,并自称为梓乡。本乡名士秦锡田曾自署“双梓村人”,著有《梓乡丛录》,而陈行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秦荣光则在《上海县竹枝词》中提到:“一条大木跨塘桥,碑记眠桅雍正朝。双梓参天庙庭立,门前八月咽灵潮。”由此可以窥见双梓当时的风貌。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专程前往老家陈行寻祖。当她见到这两棵高大的梓树时,激动地抱住其中一棵梓树,感慨万千道:“终于寻到根了。”她站在梓树前,久久不愿离去。显然,陈行双梓于陈行人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义和乡土情怀。
所幸这两棵梓树在关帝庙拆除后得以保留。双梓是梓乡的根,梓乡后人想要追寻家乡的记忆,只消来一趟陈行关帝庙旧址,见一眼双梓的模样,了解一番梓树背后的故事,或能寻找到祖辈留下的踪迹。陈行关帝庙旧址位于现今浦锦街道陈行村民委员会(陈行公路2885号)对面,已被改造成一座小花园。高大的梓树双双探出花园的墙头,冠幅舒展,生机勃勃。
这两棵梓树的命运跌宕起伏,十几年前,它们曾几乎离梓乡人而去。由于保护不当,双梓处于枯死边缘,奄奄一息。随后绿容管理部门将封住梓树根部泥土的水泥全部清除,从而使双梓得以自由呼吸,根部再度生长,重获新生。时至今日,虽说双梓根部至树干下半部分仍为干枯发白的枯木,但从中部开始,褐色的新生树干正顽强生长着,枝干上也抽出了鲜嫩的绿芽,渐渐恢复了往昔的生机。
庙寺虽已不复存在,但陈行双梓犹存,梓乡的风情依在。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此书聚焦闵行地区重点保护的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珍贵的文脉资源,我们力争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童声音频,引领大家发现闵行之美,去诗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动线条,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从而留住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章悦怡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 七(4)班 罗乙昕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