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共读

NE46《奥拉》

⬆️点击阅读⬆️


活动预告

西方经典共读 WCR02E01《伊利亚特》

周期:05.16 - 05.29

俱乐部内直播:05.29(Thur.)

获取第二轮西方经典书单

请号内回复“第二期经典共读”

今年春季,文穴俱乐部结束了第一轮西方经典共读,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经典、新书共读以及西方经典共读三驾马车齐进的阅读模式,作为一个保持讨论自由度和相对纯粹的文学交流环境,我们倡导的是知行合一的文学实践以及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

时间终于来到5月,我们也迎来了西方文学经典第二轮的共读,这次的共读除了替换了第一轮共读过的作家书目,也拓宽了时间线。由此,这一轮的共读我们将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开始,再回到杜拉斯,从而以真实的阅读与实践构筑我们的西方文学素养。

毕竟我们迄今为止的文学实践证明,人并非缺少文本与资料,而是在合适的氛围与环境中通过实践贯彻理念的机遇、勇气与韧性,这也是文穴俱乐部推进共读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要阅读《伊利亚特》呢?这部盲诗人写的史诗对我们来说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呢,为什么我们又要费时费力地去阅读它呢?

某种意义上,阅读它的理由与阅读《诗经》的理由类似,虽说古早的文学十分质朴,创作的语言以及创作时的环境也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我们依旧能从尽可能准确且信息有效的译本中获取无限的价值。

《伊利亚特》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活水,本身就是史诗典范,相对而言,汉族文化中就没有史诗这一文学体裁。 这部由15893行六音步诗行构筑的宏伟史诗可以说与《奥德赛》一同构成了欧美文学不得不参照的双子星,无论是模仿、突破还是戏讽、反叛,西方文学的发展和成长永远立在它所铺垫的基石之上。

作为西方叙事艺术的源头,《伊利亚特》开创的环形叙事结构尤为巧妙,其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轴心,将十年战争浓缩为五十一日的戏剧性爆发。这种聚焦于"危机时刻"的叙事策略,使史诗摆脱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使得叙事既清晰又不枯燥,既不拖沓,又显张力。此外,故事中赫菲斯托斯锻造的神盾映现出人类生活的全景图景这一片段,在如今看来也先锋味十足,“荷马还是太超前了”。可以说,盾牌作为"元文本"的自我指涉,某种意义上算是开创了文学自我反射的先河,预示了后来《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中"戏中戏"的叙事革命。

此外,《伊利亚特》的人物塑造也呈现出惊人的现代性深度,这足以让不少自诩“作家”的写作者汗颜:阿基琉斯在营帐中的自我放逐,展现了个体意志与集体荣誉的撕裂;赫克托耳告别妻儿的场景,让英雄主义多少沾染了些凡人的性情。这些青铜时代的战士俨然不再是单薄的神话符号,而是充满矛盾张力的灵魂载体,他们的犹豫、恐惧与觉醒,构成了人性最基本的叙事单元,这也是我们读《伊利亚特》时最不应该忽略的地方。

此外微观个体与宏观叙事,渺小凡人与强大神祇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在《荷马史诗》中可谓是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特洛伊城墙下的生死搏杀中,命运三女神纺锤的阴影始终笼罩。阿基琉斯明知自己选择复仇必将早亡,却依然踏上了这条不归路,这种直面悲剧命运的勇气,构成了古希腊悲剧最本质的张力。当赫克托耳被拖着绕城三匝时,史诗用最暴烈的场景诠释了最深刻的宿命论——“英雄的荣耀终究要臣服于命运的纺车”。

诚然,史诗中的神人关系构建了西方文学最基本的世界观框架。当雅典娜拽住阿基琉斯的金发阻止他拔剑时,神性干预与自由意志的角力已然展开。这种宿命与自主的永恒辩题,同样会出现在诸如《俄狄浦斯王》《浮士德》这样的文学著作中。此外,战争的双重面相也在这部史诗中呈现出惊人的辩证性。阿基琉斯与普里阿摩王帐中相拥而泣的场面,让血腥战场突然显露出人性的微光。这种对战争既不美化也不丑化的客观凝视,使《伊利亚特》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成为人类理解暴力本质的宝贵文本资料。

以上种种在我们后续共读的作品中也都会涉及,但也只有了解了源头,我们才能知道后续的作者是在致敬/炒冷饭,还是真的有所突破,若是有所突破,突破又在哪里。文学的批评大多得在对比中才能凸显意义与价值,而充足的阅读素养毫无疑问是这一文学实践的前提准备。

说到这里,特洛伊之战的号角已然吹响。文穴的读者,你们准备好了吗?

编撰:秋叶

校对:文穴编辑部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读、交流

⬇️往期共读⬇️

NE45

《水库母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