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读资料
⬆️点击试读⬆️
以下内容节选自《读者的自我修养 》
扫码收听更多阅读思考内容⬆️
当今社会,各种读书会层出不穷,比如交友读书会、疗愈读书会,还有形形色色的读书群和讲座。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参加这些活动并不读书,只是抱着“来感受一下”的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我们宣布要开启第二轮西方经典共读第一开始读《伊利亚特》时,有人会来评论说:“《伊利亚特》不就是垃圾吗?不就是那些欧美人吹捧出来的经典吗?……”甚至有人质疑:“你们为什么推崇《荷马史诗》,不来推荐我们中国自己的经典?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还有人会说:“我觉得《诗经》就非常好,远超《伊利亚特》,你们为什么不去读《诗经》呢?”其实这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我们刚结束的共读就是诗经。而这些人既不是我们投资人,也不是我们的文友,甚至关注了我们很长时间也没点过任何赞。
面对这些言论,我们的做法通常是,不必理会。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与他们隔绝,而是说不要和他们讨论文学,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对我们来说更是如此。
我在伦敦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牵着狗的白人大叔闯了红灯,路边两个中国女生看到了什么话也没说,这个大叔就以为这两女生在审视自己,就疯狂冲上去来了一顿种族歧视的输出,认为如果中国人看不惯他们闯红灯的行为,就应该滚出他们的地界。我看到一个中国大哥挺身而出和对方讲道理,结果那大叔反过来就和这个大哥纠缠上了,而两个女生则不明所以慌张逃走了,这个大哥也觉察出那人可能精神有些问题,所以最后被骂了几句也赶紧跑开了。
其实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开始远离这个人。
放在国内也是如此,大多数人就是生活不如意或者受了委屈转而选择在网上发泄,来评论表达一下以显示自己也是有文化的、有智慧的生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成立文穴俱乐部,在专业垂直的环境内去进行专业的文学讨论,设立门槛让一些无聊的讨论不要进入深度讨论的视野——因为在公共广场上,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感想,但真正的深度交流则需要在一个更专业的空间和平台上进行。
虽然我们也保持开放性,但是当你真的在恶劣的环境待久了,不去清除那些充满戾气的人和事,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如果你任由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和讨论,是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果和内容的,反而会极大消耗自己的精力并浪费你的时间。
最深刻的例子是我们文穴之前办读书会赠送一些文创礼品,周边社区的一些人也会过来,问我们这里是不是扫码发鸡蛋。当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是办读书会之后,他们会过来告诉你,现在的人都已经不读书了。
事实上,说这些话的人仅代表他们自己和他们身边的人。就像有人告诉你所有人都在用AI写小说了,这就代表这人在用AI写小说或者他们实际上是认可那么做的,只不过通过这种把自己与所有人绑定在一起的语言模式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并解释其正当性。
还有更有趣的是,有不少人来我们评论区留言或者添加我们的联系方式告诉我们读书会该怎么去办,然后该如何推送相关的文章,最后问他们是否经常读书,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早就不读书了。
正所谓大多数人所处的圈层和环境,决定了他们现有的认知。
因此,在一个专业的环境中阅读和讨论文学,你才能进行有效的对比,而且这个环境必须在专业的前提下保持开放性的交流。
正如当我们去分析加缪《局外人》中的哲思时,有人就会来评论说,把文学当哲学来分析简直无聊透顶,文字和语言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如果要分析语言,不应该先对照法语文本再来说事吗?
我个人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是一本正经,认真聆听然后认真表达观点,对方则是拿着答案问问题,或者干脆胡搅蛮缠。说白了,对方就是在毫无成本地来浪费你时间,大概率就和街上的混混一样就是没事干特意来消遣路人一样。你但凡搭理他们,你就输了。
而真实的专业环境阅读则喜人得多,比如我们目前在读《伊利亚特》,这时你阅读的深度可能会让你发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东西,而别人也可能发现一些你忽略的内容,大家分享的读书打卡笔记一对比,就能实现双向信息交互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文穴俱乐部就是一个共同发展区域,大家在阅读中实现共同精进,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也促成更多有深度的专业交流和讨论。
其实无论是否在文穴俱乐部,这都是认真的文学读者应该去做的事。
作者:Muzuer
审校:文穴编辑部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读、交流
当期共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