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真情撑起未成年人法治蓝天

徐莉,深耕少年家事审判十余载,现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先后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年审判法官,徐莉赓续一代代前人的精神血脉,以法为笔,书写少年审判新篇章。

破解探望困局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探望权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父母将孩子作为筹码进行博弈的情况屡见不鲜,孩子的需求与权益却被抛诸脑后。这类纠纷中,简单的一纸判决或强制执行,很难真正化解双方的积怨。为了从源头化解矛盾,徐莉积极推动跨部门协作,参与建立上海首个探望监督场所“青梓荟”,配备专业社工与心理咨询师,为离异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因为对对方的不信任,女方三年间都没有让孩子接触爸爸,男方想见孩子却无计可施,双方演变成了“针尖对麦芒”。徐莉探索首次将社工陪同在探望监督场所定点探望方式写进裁判主文,让孩子终于见到了三年未见的爸爸,并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探望模式。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一“亲情养成计划”,孩子与爸爸重建了感情。

在徐莉的推动下,“青梓荟”持续协助父母在探望权履行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帮助许多离异家庭化解误会、重建信任基础,让缺席的陪伴以新的方式回归孩子的成长轨迹。

密织保护网络

以法之“盾”挡住家暴之“拳”

小敏、小霞的父母多年前离异,离婚协议约定她们随爸爸共同生活。没想到在爸爸直接抚养之后,两姐妹常常遭受这位虎爸以“爱”之名实施的家庭暴力,即使求饶也无济于事。一次,仅仅因为拿错了东西,小敏又遭到辱骂与殴打,小霞惊恐万分地逃出家门,之后小敏也趁机逃出,两姐妹设法联系妈妈将其接走后报警,来到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收到此案件之后,徐莉经审理认为这名父亲的行为已经构成家庭暴力,及时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同时裁定孩子暂时随母亲共同生活,给孩子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样的裁定内容在上海尚属首例。但在父女之间设立“隔离墙”并不是最终目的,为督促这名父亲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徐莉对他发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令》,并积极协调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制定了为期三个月的课程表,帮助这位父亲转变教育理念,学会如何正确地爱护孩子,努力修复、挽回这段破碎的父女情。

徐莉始终坚持少年审判始于审判而不止于审判,以实质解纷、为孩子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为目标,因案制宜,积极引入心理咨询、社会观护等专业力量,为每一个孩子全力以赴。

聚焦国际视野

让外籍少年感受中国法治

长宁区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区内有着上海市最多的国际学校。

徐莉认为,中国法律的保护范围,不能遗漏了如此庞大的外籍未成年人群体。因此,她立足区域特点,突破域内视角,走进国际学校,为外籍学生带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课,成为上海法院首位以英文向国际学校外籍学生讲授法治课的法官。后来,到不同国际学校开讲中国法治文化或者邀请外籍学生走进法院了解中国法律体系,成为她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不同语言的交流,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文化的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法治宣传效果的提升,更有助于在全球化浪潮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每个家庭的故事,化解每个矛盾、修复每一段亲情,是徐莉用心在做的事。“为了孩子的一切”,在少年审判之路上,她努力前行。

供稿 | 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

责任编辑 | 金文斌

编辑 | 金文斌 谢钱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