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身边的人说“拜倒在石榴裙下” 这句老话,主要是用来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貌所倾倒,甘愿为之倾心。

但很多人也有疑惑,就是如果男子为女子的美貌所吸引而倾心,那为何是石榴裙呢?石榴裙又是怎样的裙子呢?或者是这句老话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里,我们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石榴。别看这是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的一种水果,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它。

实际上石榴并非中国本土的植物,它是一种葱国外引进来的植物。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汉使张骞出使西域,路过安石国时,带回了石榴种子,从此石榴在中国落地生根。

石榴传入中国后,不仅因其果实甜美、籽多饱满,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其鲜艳似火的花朵,也深受人们喜爱。

而“石榴裙”的出现,则与石榴花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古代的染料不如今天丰富,基本都是纯天然的植物染料。

而古人发现石榴开花非常的漂亮,颜色艳丽,于是就巧妙地将石榴的果皮及花捣碎、研汁染布,再做成红色衣物,这种以石榴为染料制成的红裙,便是最初的石榴裙。


由于颜色鲜艳夺目,充满热烈奔放之感,石榴裙逐渐成为女性喜爱的服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说法,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宠爱有加,几乎到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地步,甚至为博美人欢心,不惜荒废朝政。

杨贵妃对石榴花和石榴极为喜爱,为满足她的喜好,唐明皇不仅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树,还常常在石榴花盛开之际,设宴于火红的石榴花丛中,与杨贵妃一同赏花饮酒。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妩媚动人,唐明皇最爱欣赏她这副醉态,还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笑问谁更艳丽。


然而,大臣们对唐明皇因宠爱杨贵妃而不理朝政的行为极为不满,却又不敢指责皇上,便将怒气迁怒于杨贵妃,在朝堂上对她拒不施礼。

有一次,唐明皇设宴群臣,邀杨贵妃献舞助兴。杨贵妃却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低声抱怨:“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施礼仪,毫无恭敬之心,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听闻,觉得宠妃受了委屈,当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要行跪拜之礼,若有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大臣们无奈,此后但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只能纷纷下跪行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就流传了下来。

在当时,“拜倒在石榴裙下”更多是臣子们迫于杨贵妃的权势而做出的举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含义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敬畏权势,逐渐演变成如今男子对女子美貌与魅力的倾慕和拜服。


除了这个典故,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常能看到石榴裙的身影,进一步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武则天在还是皇后的时候,曾为李治写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借石榴裙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

唐诗人白居易也在《和春深二十首》中写下“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的诗句,以石榴花来衬托女子红裙的艳丽,展现出女子的美丽动人。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从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起源,历经千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演变成如今表达男子对女子倾慕的常用语。

它让我们看到,石榴不仅作为一种水果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其衍生出的“石榴裙”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