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5年6月,中纪委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
写信的人用愤怒痛心的口吻,控诉李大钊之孙李宏塔的种种“恶行”:贪污受贿,频繁出入歌厅和洗脚房,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坐豪车,住豪宅,骄奢淫欲,耽于享乐。
中纪委对此十分重视,立马展开了调查,然而,当调查结果被送上办公桌时,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真相和举报信的内容截然相反,李宏塔不仅没有贪污受贿,还是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他身居高位,存折里却连一万块钱都没有,举报信所说的“豪车”也是没影的事儿,李宏塔唯一的“坐骑”就是自行车,20年骑坏了四辆,都没舍得换四个轮子的……
节俭到这个地步,也是让人难以置信,为此,李宏塔被当作了清廉模范,在全国范围内宣传,2021年,他还获得了“七一勋章”。
那么,李宏塔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仙人物,能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典范?“李大钊之孙”的光环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感人至深的生活细节呢?
收到举报信
2005年6月的一天,安徽省民政大厅里,几个人或坐或站,焦急地等待着。
“李厅长怎么还不回来啊?”
其中一人看了看腕上的表,发出疑惑的嘀咕声,他们下午就过来了,一直等到现在,要等的人连个影子都没出现。
沈俊峰听到同僚的小抱怨,看了看窗外华灯初上的夜色,不确定地说:“应该快了吧。”
沈俊峰是《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记者,负责人物周刊的版面,他这次的任务,就是采访李大钊的孙子,安徽民政厅厅长李宏塔。
李宏塔
沈俊峰曾在报道中说,采访李宏塔是非常困难的事,这并不是他无的放矢。
作为民政厅的厅长,李宏塔忙得脚不沾地,不是在下基层,就是在下基层的路上,留在民政厅的少数时间里,也有开不完的会。
因李宏塔分身乏术,沈俊峰和他联系了六七次都没有确定好时间,采访任务一拖再拖。
李宏塔没空,沈俊峰就带着团队赶到安徽,打算天天堵在他办公室,总有一天会堵到人吧。
话虽如此,沈俊峰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眼见天色越来越晚,他的内心生出了熟悉的挫败感:看来今天白跑一趟,就在他准备离开时,走廊外传来了一阵又急又快的脚步声。
沈俊峰走到门口朝外一看,便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采访对象。
李宏塔,时年56岁,他的头发已经染上白霜,皱皱巴巴的工装外套包裹着瘦瘦高高的身躯,鼻梁上的眼镜衬得他斯文儒雅,但眼中透出的刚毅却让人下意识觉得:这是一个心志坚定的人。
这是沈俊峰第一次见李宏塔,眼前的人,和他想象中的李厅长一点也不一样。
“不像是一个厅长,更像是工厂的技术员。”沈俊峰如此形容。
寒暄了几句后,几个人跟着李宏塔到了办公室,沈俊峰的认知再次被刷新。
这个办公室的面积非常小,只有一张办公桌,再往里走就是一个沙发,一组文件柜,几个人涌进去后连转身都困难,更别说采访了。
最后,采访是在会议室里完成的。
回去之后,沈俊峰就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稿:《在李大钊革命家风沐浴下》。
这篇报道向大众展示了李宏塔一家三代的“守常”家风,重点描写了李宏塔勤俭节约的品质和扎根基层的无私奉献精神。
报道一出,无数老百姓都认识了李宏塔这个人,往常低调做事的李厅长,现在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好官、清官。
有人欢喜有人忧,当李宏塔名声大噪时,一些躲在暗处的人却是恨得咬碎了一口牙。
说起来,李宏塔能成为清廉模范和党员榜样,还多亏了这些阴沟里的老鼠,就在不久前,中纪委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被举报的对象就是李宏塔。
举报人煞有介事地列出了李宏塔的一项项罪名,包括贪污受贿、用公款大吃大喝、买豪车豪宅等等。
收到举报信的工作人员十分震惊,李宏塔的祖父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于新中国的建立有不世之功。
他的父亲是有着“李青天”之称的李葆华,这两人都是品性高洁,对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功德之人,他们的后代,真的会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贪官吗?
发现真相
中纪委迅速成立了调查组,赶赴安徽秘密调查。
调查组首先开展了群众走访工作,向老百姓询问李宏塔的事情。
让人意外的是,一说到李宏塔,大家就肉眼可见地兴奋,话匣子也打开了。
图片来源网络
“谁不认识李厅长呀,他二十多年都骑着一辆自行车上下班,见了我们都笑眯眯地打招呼!”
民政厅附近一位卖水果的大妈说。
李宏塔上班路上的环卫工人对他也很熟悉:
“他骑车经过这里时,经常帮我抬垃圾桶,一点也不嫌脏,人怪好的咧!”
街边下象棋的大爷也对李宏塔印象深刻,他慢悠悠地摇着蒲扇,语气满是赞赏:
“我记得李厅长,他还会下象棋哩!经常跟我们扯闲话,问我们生活上有没有困难。”
顿了顿,大爷又补充道:“是读过书的人,有知识有文化,大伙儿都很喜欢他。”
到了这里,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已经心中有数了,一个大贪官,人缘会这么好?
接下来,中纪委又做了更细致的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不说和举报信一模一样,简直是完全相反。
首先,李宏塔根本就没有什么豪宅,他唯一的房子,就是55平米的简陋两居室,这里冬冷夏热,客厅只有八平米,既是过道又是餐厅,走路都要侧着身。
屋子里家具寥寥,只有一张老式的大方桌和一张80年代的三人木沙发,沙发上一半放着衣服,一半放着书。
这套逼仄的小房子,李宏塔一住就是十六年。
当上安徽民政厅厅长后,李宏塔曾先后四次主持分房工作。
按照他的资历,他完全可以给自己分一套面积大一点的房子,但看着那些家庭有困难的职工,他每次都是思索良久,最后将自己的名字从分房名单中划去。
“他们比我更需要房子。”李宏塔对妻子说。
他的妻子虽然有点小抱怨,但对丈夫的理解永远多于质疑,一家人安于清贫,日子倒也不觉得苦。
豪宅是谎言,豪车更是假到离谱,调查组走访了群众和民政厅的工作人员,得知李宏塔担任厅长的20年里,除了极少数重要公务赶时间需要开车之外,天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
20年来,他骑坏了四辆自行车,穿烂了5件雨衣、7双胶鞋,被群众戏称为“自行车厅长”。
后来,随着年纪增大,办公地变远,李宏塔将自行车“升级”成了电动自行车,为此,他还颇为得意:“我这也是与时俱进嘛!”
排除了李宏塔买豪车豪宅的可能,中纪委又将调查重点放在了“贪污受贿”上。但是,据知情人透露,李宏塔根本就没有什么钱,他退休时,存折里的钱不超过一万块。
钱都去哪了?这个问题,任何一个民政厅的工作人员都能回答出来。
每次有“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李宏塔的名字总是排在最前面,捐的钱自然也是最多的。
下基层的时候,李宏塔也长了一双“火眼金睛”,哪家的房子漏雨,哪家过年的饺子皮没买,哪家的福利院被子太薄,他都自掏腰包帮群众解决,因为走程序太慢了。
来找李宏塔办事的残疾人和下岗工人们,也时常得到他的接济,有时候是一顿饭,有时候是一把雨伞。
这就是李宏塔存不住钱的原因,他的心很小,小到装不下家人,装不下他自己,但他的心又很大,安徽省170万优抚对象,64万退役士兵,90万“低保户”,500万残疾人……这些弱势群体都被他放在心上。
整理好了调查结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直呼“不可思议”,普通人都很难做到如此节俭大方,更何况大权在握的李宏塔。
调查组回到北京后,将调查结果汇报给了领导,领导听完汇报后也是深有感触,他大手一挥,决定把李宏塔当作清廉模范在全国宣传,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记者沈俊峰“蹲点”李宏塔的那一幕。
2005年7月,沈俊峰的人物通讯稿刊登在了《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占据了很大一块版面。
沈俊峰
看过报道的人,都对李家的家风啧啧称奇,可以说,李宏塔能成为一名清廉的人民公仆,是家风使然。
“七一勋章”
李宏塔出生于1949年5月,这是他祖父李大钊牺牲的第22年。
彼时,李宏塔的父亲李葆华任北平市第二副书记,为新中国成立的各项事务东奔西走,他的母亲田映萱在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党委工作,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天,夫妻俩几乎没有时间照顾他。
李宏塔出生十九天后就被送到了托儿所,直到六岁才被接回家。
因父母工作繁忙,李宏塔很少从他们嘴里听到李大钊的事情,他了解祖父的渠道就是党史书籍、人物传记和大姑写的回忆录。
李大钊
即便如此,对于李宏塔来说,祖父也不是陌生的,因为他的生活中有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李葆华。
“好的家风都是父母给我们传下来的,从我的样子就能看到我父亲的样子,从我父亲的样子就能看到李大钊的样子。”李宏塔说。
李葆华是李大钊的长子,曾任北平市第二副书记、安徽省第一书记,因身上责任太多,李葆华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相比较于“言传”,他更注重“身教”。
李葆华给儿子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吃苦,不吃苦就不能成人。
所以,李宏塔的青少年时期基本没什么“红三代”光环,他生活简朴,从不搞特殊化,十六岁就走在了吃苦受累的第一线。
他去农场当农垦兵,面朝黄土背朝天,播种、插秧、除草、沤田,样样都干,不怕苦不怕累;他去化工厂当普通工人,戴着防毒面具夜以继日地学习,最终经班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8岁时,李宏塔走进了安徽省民政厅,成为民政厅厅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做到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为人民服务。
“要记住,我们只有一个权利,为人民服务。”这是李葆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调任安徽省第一书记后,多次下乡下厂为群众解决问题,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李青天”。
这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一点点地渗入李宏塔的生命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李宏塔担任民政厅厅长期间,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喜欢直接与困难百姓打交道,给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最合我意
因心系群众,李宏塔在农村待的时间最多,而且每次都不打招呼,直接走进村里敲门,和老百姓们坐在一起。
李宏塔进了屋后一点也不见外,他有时会翻一翻老乡的存折,有时会瞅一眼米缸,或者掀开锅盖,看看百姓们平常吃什么,生活条件有没有变好,救助金的兑现情况,他也会一一落实。
李宏塔手下的官员对他的工作风格十分了解,每次都一五一十地汇报情况,一点水分都不敢掺。
除了吃苦耐劳,服务人民之外,李大钊和李葆华留给李宏塔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就是勤俭节约。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这是李宏塔从小念到大的话,也是李大钊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大钊担任北大教授期间,工资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两百多大洋,但这些钱都被他用作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或者资助青年学生了,他英勇就义时,身上只有一块大洋,连料理后事的钱都凑不够。
李葆华也是一生清贫,他住的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早已破旧不堪。
家具是老旧的三合板家具,椅子是人造革蒙皮的,客厅里的二手弹簧沙发整整用了四十多年。
李葆华去世时,这张沙发还安静地待在客厅里,李葆华的孙子李柔刚说,这沙发他们还会继续用下去。
一根红线牵着三代人,延续百年不变的是为国为民的初心。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李大钊而言,他的“道义”就是做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做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殉道者,用生命和鲜血为新生的人民政权铺平一条康庄大道。
对于李葆华而言,他的“道义”就是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为群众劳心劳力,奉献一生。
“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在变,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能变,那就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这一点变了,那就不是共产党了。”
而在李宏塔心中,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就是“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就如他自己所说,能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是他的幸运。
祖孙三代,虽然隔了百年时光,却是如出一辙的清廉和无私。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72岁的李宏塔作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的获得者,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步入古稀之年的他已经满头银发,却依然精神矍铄,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时,他看着不远处随风飘扬的国旗,看着繁华安乐的北京城,感叹道:
“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了。”
7月14日,李宏塔把“七一勋章”捐赠给了李大钊纪念馆,此后,他便又回归低调的生活,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我们需要责任和使命的鞭策,也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李家三代人的“守常”家风,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就像航程中的灯塔,黑暗中的炬火,让人忍不住地歌颂、跟随。
未来,它将带着国家复兴的希望,带着热烈纯粹的爱国信仰,带着自由坚韧的民族意志,披荆斩棘,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