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误打误撞的“翻译错误”,竟然让“孙中山”这个名字流芳后世……

当年寂寂无名的青年毛泽东登门借款,章士钊一出手就是两万银元,堪称“史上最有眼光的战略投资”……

章士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南陈北李”相识相交的牵线人,而且在二人蒙难时挺身而出,积极营救李大钊、陈独秀……

作为北洋政府教育总长(部长),章士钊曾罢免了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鲁迅则撰文痛批章士钊是“落水狗”……

作为“两岸密使”,章士钊拖着老弱之躯,为了祖国统一而奔走、劳碌,出师未捷身先死……



章士钊

今天,小编想与您聊聊民国“顶流大V”章士钊先生的奇闻轶事。

“民国大V”:拥有“天花板级”朋友圈,他在中国政坛挥洒自如

作为学者型民国元老,章士钊的经历极为传奇,他一生横跨满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朝”,在国共两党中都有独特地位,“对中国近现代政局与政治领袖的影响极为巨大”,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隐隐都有章士钊的身影。拥有“天花板级”朋友圈的章士钊,在政坛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章士钊(1881年~1973年),字行严,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风从虎,云从龙,身处中国革命大时代,章士钊刚一亮相,就拥有了堪称“天花板级”“朋友圈”——



青年章士钊

1901年,章士钊到武昌两湖书院就读,与黄兴是同学;1902年,章士钊考入南京陆师学堂学军事,同年成为上海《苏报》主笔,大力宣传革命,与民国大佬章太炎、《革命军》作者邹容、国民党元老张继结拜为异姓兄弟,“苏报案”爆发后,章太炎入狱,邹容早死,章士钊却提前得到消息,提前逃之夭夭;《苏报》被查封后,章士钊与陈独秀、张继创办《国民日报》,继续宣传反清革命;“拒俄运动”中,章士钊率领南京陆师学堂30多名学生奔赴上海,参加“民国四大元老”之一的蔡元培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担任军事教员;1903年,章士钊与黄兴、宋教仁一起,创办革命组织“华兴会”;1904年华兴会组织长沙起义,章士钊不幸被捕,好友蔡锷多方努力,才将其保释出狱,1905年流亡日本。



黄兴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作为“革命急先锋”的章士钊,却拒绝加入同盟会。他转而信仰“学术报国”,跑到英国阿拉丁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和逻辑学,成为一名法律领域的专家,与政治若即若离。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章士钊受到革命派、北洋派的盛情邀请: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邀请他回国主持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他主张解散同盟会遭到革命党抵制,愤然辞职;担任清廷内阁总理的袁世凯邀请章士钊来到北京,赠给他北京豪宅,并邀请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章士钊却婉言谢绝。



袁世凯

中华民国成立后,章士钊仍是政坛风云人物。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孙中山任命章士钊担任“讨袁军”秘书长,章士钊撰写的《二次革命宣言》,受到全国革命党人的崇拜和追捧;袁世凯称帝,蔡锷发起西南护国军,并在广东肇庆组织中华民国军务院,邀请章士钊出任军务院秘书长,兼任两广都督司令部秘书长;1918年护法战争,孙中山任命章士钊担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并在南北和谈中担任南方代表。



蔡锷

1938年起,章士钊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8年国民党召开“行宪国民大会”,章士钊当选为国大代表。

“三大战役”后,李宗仁派出张治中、章士钊、邵力子等人组成的和谈代表团,赴北平与我党谈判。谈判破裂后留在北京,回归人民阵营。

解放战争后期,章士钊写信给湖南省主席程潜,促成了程潜、陈明仁的和平起义,回到人民阵营。



袁世凯

民国时期,章士钊游离在政界、教育界、新闻界、法律界之间游刃有余,与黄金荣、杜月笙等青帮大佬也是莫逆之交,在各个江湖上,都混得风生水起,妥妥的“民国奇人”。

歪打正着:“日语二把刀”的他误打误撞,发明了“孙中山”这个名字

每年五一、十一,北京天安门广场,都会竖立孙中山的画像,向这位中国革命先行者致敬。

孙中山先生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不管是签署文件,还是宣布遗嘱,他始终只签“孙文”二字。



孙中山

那么,孙中山这个光耀后世的响亮名字,又是怎么来的?

章士钊误打误撞“发明”出来的!

1903年,只有22岁的章士钊,担任上海《苏报》的主笔,与章太炎、邹容等人一起,宣传反清革命。

此时,大清帝国正在满世界通缉革命党领袖孙文,通缉令上的名字是“孙汶”。汶的意思是昏暗不明,或者说“玷污”,刻意对其进行污名化。

章士钊憋着一口气儿要为孙文正名。恰在此时,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撰写《三十三年落花梦》,向日本人介绍孙文的革命事迹。章士钊把这本书翻译成汉语,命名为《大革命家孙逸仙》。



宫崎寅藏

身为日语“二把刀”的章士钊,在翻译此书时,把孙文的日语名字“中山樵”的日语姓氏“中山”,与其中国姓氏“孙”,生拉硬套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孙中山”这个流芳百世的名字。

《大革命家孙逸仙》发表后,在国内大火,一时洛阳纸贵,“孙中山”这个名字,顿时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

据说,革命者王慕陶曾气势汹汹登门问罪,责问章士钊怎么张冠李戴,咋给人家乱起名字?

章士钊把两手一摊,笑着说:“已经这样了,没法改了。”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孙中山”这个名字,颇有点歪打正着的味道。比起孙文、孙逸仙,孙中山听起来既光明正大,又朗朗上口,很快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字。相形之下,孙文这个本名,反而少为人知。

莫名其妙成了“孙中山”,就连孙中山本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孙中山也无可奈何,半推半就地默认了自己这个新名字。

目光如炬:慷慨解囊资助毛泽东2万大洋,重庆谈判时提醒毛泽东“走为上计”

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新民学会。当时,既要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到法国勤工俭学,又要领导湖南的革命活动,毛泽东非常缺钱。



青年毛泽东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1919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向恩师杨昌济求助。

当时,重病卧床的杨昌济,给好友章士钊写信,向他郑重举荐了毛泽东、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拿着杨昌济的亲笔信,毛泽东、蔡和森南下上海,找到湖南老乡章士钊。

章士钊目光如炬,当即看出毛泽东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



蔡和森

利用自身崇高的社会威望,章士钊发动上海各界进步人士募捐,共募集2万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600万元至1000万元人民币,全部交给毛泽东。

这2万大洋,被历史学家誉为“最有眼光的一次战略投资”,也是毛泽东接到的第一笔“天使投资”。毛泽东拿出一大部分,资助徐特立、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进步人士赴法勤工俭学,这些人之后都成长为中共的早期精英;另外一部分,毛泽东则作为革命经费,湖南革命运动做得风生水起。

1963年,毛泽东旧事重提,对自己的英文老师、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说:“行老(章士钊字行严,行老是尊称)有没有告诉过你,我还欠他一笔债没有还呢!”从1963年起,毛泽东从自己的稿费中,每年拿出2000元向章士钊“还债”,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连还了10年。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币购买力极高,当时的1元人民币,能顶现在好几百块。



重庆谈判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

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以弥天大勇,冒险来到重庆,与蒋介石展开和平谈判。章士钊深知蒋介石毫无诚意,非常担心毛泽东的人身安全。“双十协定”签订后一次酒宴上,章士钊在大庭广众之下,利用握手之际,悄悄用手指在毛泽东手心写下一个“走”字,并对毛泽东小声耳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章士钊两次“雪中送炭”,让毛泽东非常感动。终其一生,毛泽东都非常尊重章士钊,尊称他为“行老”。

仗义执言:“南陈北李”的牵线人,挺身营救陈独秀、李大钊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

鲜为人知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相识,则由章士钊穿针引线。



南陈北李

1914年,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刊物——《甲寅》杂志,特地邀请好友陈独秀赴日协助办刊。在此期间,章士钊收到一位中国留日学生的政论文章,章士钊顿感眼前一亮,认为此文“温文醇懿,神似欧公(欧阳修)”,文章署名是“李守常”(李大钊字守常)。章士钊写信邀请李大钊到《甲寅》编辑部见面。在《甲寅》编辑部,李大钊第一次与陈独秀见面,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相交一生的“同志加战友”。

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共的精神领袖,正是“南陈北李”。

1927年,李大钊遭遇北洋政府通缉,杨度最先得到消息,赶紧通知章士钊。章士钊让夫人吴弱男跑到东交民巷,以给儿子办理签证的名义,安排李大钊逃到天津租界内的章士钊私宅避避风头。李大钊坚持工作,不肯逃避,很快被捕。

章士钊慌了,赶紧找到奉军参谋长杨宇霆,请他给北洋政府元首、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带一句话:“切不可为一时意气,而杀戮国士(指李大钊)!”



李大钊蒙难前照片

张作霖犹豫几日,但仍然绞杀了李大钊。

章士钊闻讯后心如刀绞,与杨度等人凑了2000块大洋,让李大钊的夫人料理后事。当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人民币300元至500元,2000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60万元到100万元人民币。

1932年,陈独秀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此时,陈独秀已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党籍,国民党又想致他于死地,命运岌岌可危。

危急关头,章士钊挺身而出,主动担当陈独秀律师,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侃侃而谈,力主政府应容忍不同政见,力争为陈独秀脱罪。此案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外报纸竞相刊载,迫于各方压力,法庭判处陈独秀13年有期徒刑,1937年就予以提前释放。



陈独秀

褒贬不一:章士钊曾罢免鲁迅教育部职务,鲁迅撰文骂他是“落水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新文化运动中,章士钊逆“科学民主”时代潮流而动,提倡尊孔读经,主张“捍卫国粹”,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不断与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干将”展开论战,双方由此结怨。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校长杨荫榆做事武断,要求开除三位国文系(中文系)女生,进步学生非常不满,要求杨校长收回成命。轰轰烈烈的“女师大学潮”由此展开,越闹越大。



杨荫榆

此次学潮中,在该校执教的鲁迅,旗帜鲜明地支持进步学生,要求罢免校长杨荫榆;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部长)的章士钊,则力挺杨荫榆。

“女师大学潮”中,北京一千多名进步学生冲进东四魏家胡同的章士钊住宅,不但与军警发生冲突,愤怒的学生还捣毁了章宅。

章士钊非常愤怒,认为鲁迅身为教育部佥事(副厅级干部),却煽动学生闹事。他向段祺瑞执政府建议:罢免鲁迅在教育部佥事职务,很快获得批准。

作为民国“顶流大V”,鲁迅也不是好惹的,他立马向北洋政府平政院(行政诉讼机关)递交起诉书,状告教育总长章士钊违反法律程序。



鲁迅

经过一番司法交锋,1926年,平政院判定章士钊罢免鲁迅教育部佥事职务违法,鲁迅“民告官”大获全胜,还补发了薪水。

鲁迅并没有“见好就收”,进而写下《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纪念刘和珍君》两篇檄文,指斥章士钊是一只必须穷追猛打的“落水狗”。

新中国成立后,这两篇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章士钊成了人人痛骂的“落水狗”,养女章含之也受到波及,被同学们都骂成“小落水狗”。

章含之非常生气,气势汹汹怒问父亲为何要迫害鲁迅、当“落水狗”,这让章士钊哭笑不得,处境非常尴尬。



章含之

关键时刻,毛泽东仗义执言,对章含之说:“行老(对章士钊的尊称)青年时代是个反对满清的激进革命派呢。我们谁都不是天生的马列主义者。他一生走过弯路,但大部分是好的。”

毛泽东一锤定音,这才平息了章含之的“冲天怒火”。

“两岸密使”: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呼吁,出师未捷身先死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先后当选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并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在新中国,章士钊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风云人物。

为了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章士钊不顾老迈之躯,主动担当“两岸密使”,反对台独,为祖国统一大业鞠躬尽瘁。

1961年,第一代台独分子廖文毅跑到日本,密谋刺杀蒋介石。“中央对台小组”得知情报,立即通过地下渠道通知蒋介石。



晚年蒋介石

收到中共示警,蒋介石火冒三丈,说:“廖文毅胆大妄为!他搞‘台湾独立’,我搞他的脑袋!”

利用这个机会,章士钊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现在支持你蒋先生的就是毛先生(毛泽东)。”

章士钊的这句话,让蒋介石唏嘘不已。通过这件事,国共双方达成政治默契——联手对付台独。

为了促成祖国和平统一,章士钊先后四次担当“两岸密使”——

1955年,章士钊第一次主动请缨来到香港,充当两岸秘密沟通的使者。1956年3月,章士钊通过国民党驻香港的宣传部门负责人许孝炎,把中共中央专门的密信,转交给蒋介石。蒋介石委派宋宜山来到大陆,与中共进行国共合作谈判。周恩来向宋宜山提出我党和平解决台湾的4条具体政策:“1.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2.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3.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4.美国必须撤离台湾,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对于我党开出的条件,蒋介石一度比较心动,却没有下定决心。



周恩来

1958年9月,章士钊第二次赶到香港,通过国民党方面的朋友,转告蒋介石:中国共产党允许台湾拥有自己的军队,前提是必须台湾承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蒋介石没有回应。

1961年7月,章士钊第三次来到香港为两岸牵线搭桥。行前,周恩来总理对章士钊“交底”:“蒋介石无非要名利,只要台湾回归祖国。会让他既有台湾之实(利),又有全国之名。”章士钊个人关系,把周恩来的话带给蒋介石等高层,但台湾当局没有答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毛泽东再次提出“促蒋和谈”,考虑到章士钊年事已高,中央正在物色新的“两岸密使”人选。

章士钊不顾年老体衰,第四次向中央请缨:“见不到国共和谈、祖国统一,是我一大遗憾。我这一生最后的一个愿望,就是台湾的回归。”

1973年5月,新中国派出专机,大张旗鼓地派章士钊飞到香港。按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制造轰动”,一方面让美国人看到我们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给蒋介石方面一些压力。

为了呼应中共和谈诚意,蒋介石也派出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来到香港,准备与章士钊进行秘密谈判。



晚年陈立夫

5月的香港,天气闷热,章士钊每天都非常忙碌,他托人向中央汇报:“你告诉总理(周恩来),我已和台湾来的人接上头、开始工作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遗憾的是,积劳成疾的章士钊很快感染肺炎,病情迅速恶化。临终前,章士钊让人拿来纸笔,写下最后遗言:“赶快报告总理,接我回去,回北京。”

周恩来得知消息,火速组成医疗队,准备展开抢救。可惜,医疗队尚未出发,章士钊于1973年7月1日在香港病逝,享年92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德

1973年7月12日,中央为章士钊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等出席大会,毛泽东主席送来花圈。在香港,各界也为章士钊举行公祭仪式,他的众多台湾好友、旧部1000多人参加了公祭仪式。

小编认为,章士钊作为学者型政治人物,学贯东西,目光敏锐,一生波澜壮阔,大开大合;在每一个历史关头,他都挺身担当、有所作为;为了国家统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文人榜样、政治家风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