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计算机学院对不合格论文追责评阅人的做法引发轩然大波。



这波操作直接把学术圈的潜规则炸上了热搜。导师停招、学院核减指标都是常规操作,但追责评阅人实属首例。

要知道评阅论文本就是义务劳动,现在还要承担连带责任。有教授吐槽评阅费还不够买杯咖啡,却要担着学术不端的风险。



某高校教师透露自己经常熬夜改论文,就为应付越来越严的抽检。更魔幻的是本科论文也要100%盲审,工作量直接爆炸。网友调侃这是让教授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每年产出百万篇论文,评阅压力可想而知。我个人觉得把质量压力转嫁给评阅人纯属甩锅行为。真正该反思的是培养机制和学术评价体系。



看看隔壁日本,导师要对学生论文终身负责。但国内导师带十几个学生是常态,精力根本不够分。

有青年教师坦言现在宁愿少带学生也不想惹麻烦。这种"连坐式"追责正在制造新的学术寒蝉效应。建议建立分级评审制度,给优质论文开绿色通道。



毕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年也被评审拒过。学术创新需要容错空间,不是靠高压政策能逼出来的。你怎么看这种"一人犯错全员受罚"的管理模式?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经历。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以各校官方解释为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