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这句诗描绘出了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美好期许。可如今,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银发经济”那叫一个红火,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些让人防不胜防的新型养老骗局,就像暗处的毒蛇,随时准备咬上一口。
最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开了个“涉养老诈骗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跟大伙说说他们审理这类案件的情况和特点。法院给政府职能部门提了个醒,得和政法机关加强合作,一起把养老诈骗违法犯罪滋生的土壤给铲平咯。
法官也跟老年朋友们唠了唠,日常生活中得记着“六不”原则,就是别轻易留名、别随便参加啥活动、别轻易付款,这样才能提高反诈防骗的能力。
咱先说说为啥现在养老诈骗这么多。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都超过18%了,人数达到了2.64亿。这人口老龄化进程一加快,老龄消费市场也跟着热闹起来。老年人想追求高品质的晚年生活,这本来是好事,可有些不法分子就盯上这块“肥肉”了,养老诈骗刑事案件也有了新花样。
西城法院做了个调研,在2017年1月到2022年6月这段时间里,他们审理的养老诈骗案件可不少,被害人、投资人加起来有1200多人,涉案金额更是高达4.6亿余元。这些骗局类型五花八门,像投资理财、以房养老、保险代办、文玩收藏、养生保健、街头迷信、黄昏恋、关爱帮扶这些领域,都有不法分子在搞鬼。
1、投资理财骗局
那些犯罪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的幌子,虚构一些理财项目,或者把投资收益吹得天花乱坠,还承诺“低风险、高收益”。好多老年人一听,觉得这机会难得,就把钱投进去了。结果呢,要么是公司运营不善,资金链断了,钱打了水漂;要么是犯罪分子直接卷款跑了,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都没了,甚至有的还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2、以房养老骗局
犯罪分子以“以房养老”为名,哄骗老年人去办理房产抵押。他们可坏着呢,会恶意利用公证、仲裁和诉讼这些手段,或者干脆用暴力、威胁这些下三滥的办法,非法占有老年人的房产。这么一来,老年人没了房子,还背了一身债,真是无家可归啊。
3、保险代办骗局
犯罪分子冒充医院、银行、保险公司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瞅准老年人想晚年生活有保障的心理,谎称能代为补缴“社保”,然后收取“材料费”“办事费”。老年人哪知道这是陷阱啊,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把钱交出去了。
4、文玩收藏骗局
有些犯罪分子跟老年人说,能帮他们拍卖收藏的粮票、邮票、错版人民币这些“老物件”,还虚构高价,诱骗老年人委托他们代为拍卖,然后收取“拍卖费”“服务费”。还有些犯罪分子更过分,把公司的劣质工艺品说成是高档收藏品,还虚假承诺短期内会大幅增值,公司还会高价代售或回购,骗得老年人花大价钱买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更可恶的是,有些犯罪分子还会玩“连环套”,先以高价拍卖为诱饵,把老年人骗到公司,然后再推销劣质工艺品,真是骗上加骗。
5、养生保健骗局
犯罪分子用免费体检、领取奖品这些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在活动上,他们以“祖传秘方”“特供专供”为噱头,把产品功效吹得神乎其神,诱骗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理疗仪器”。其实啊,这些产品很多都没啥效果,老年人花了钱,还可能耽误了病情。
6、街头迷信骗局
犯罪分子自称“神医”,吓唬老年人说他们自己或者家人会有疾病、灾祸,还说只要对现金钱财和金银首饰“开坛作法”,就能“趋吉避凶”。他们还会勾结同伙,要么调包财物,要么直接诈骗款项,老年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损失了财物。
7、黄昏恋骗局
其实就是“杀猪盘”的一种。犯罪分子利用单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独的特点,通过网络或者短信和老人交友,慢慢发展成“恋爱关系”。等老人信任他们了,就编造各种理由向老人要钱,老人一旦陷入其中,往往人财两空。
8、关爱帮扶骗局
犯罪分子打着“关爱老年人”“帮扶弱势群体”的旗号行骗。有的组织旅游参观活动,在过程中诱导、捆绑销售或者变相收取会员费;有的冒充燃气、自来水公司员工或者社区、医护人员,以上门检修管线、检测核酸为由,进老人家里行骗;还有的利用老年人的善心和同情心,通过虚假宣传“慈善活动”“公益项目”进行非法集资。
咱做子女的,一定要多关心家里的老人,把这些骗局跟他们好好讲讲,让他们提高警惕,别再让那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让咱爸妈能安安心心地享受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