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逛集市或者展销会时,被人递过一块“产自新疆”的冬厘果?切得小小一片,晶莹剔透,摊主一边招呼着“尝尝,新疆高原稀罕货,冬天收的,个大水多,甜不上火!”一边热情推销。关键是标价——15块、30块一斤的小果和中果不说,最大号的60元一斤,几乎是黄金价了!

这不,前几天社交平台上“冬厘果”火了一把,网友们的热议也让好奇心暴涨。水果不是常识里的那几样吗?怎么新疆出了这样一款神秘果,别说没吃过,搜都搜不着几个准信儿呢?



冬厘果,买家秀还是卖家秀?

按报道,冬厘果的出现十足像个谜。网友在长宁街摊上见到,有人围着试吃,有人爽快买走。路过的水果店老板还纳闷:“我们这儿卖了十年水果头一次听这名字。”记者打听,而且在电商平台、百科甚至AI搜索里也查不到“冬厘果”的大名。

那这到底是什么来头?不少网友晒图,发现冬厘果长得像苹果和梨的结合体,底部一圈棕褐色的痕迹,有点像小时候吃过的茌梨、皇冠梨。谜团来了,本地水果摊七八块钱一斤的新鲜雪梨,和这要价八倍的冬厘果,真的能有啥本质区别吗?



被“产地故事”加持的果子究竟值不值?

其实,冬厘果这种让人为之多看两眼的,靠的并不是外观,而是摊贩口中的“新疆”两个字。对于不少吃货来说,新疆两字就像自带美味滤镜,再加个“高原、限量、土法、新鲜”的buff,分分钟让人心里痒痒。

但想一想,平时在超市买的皇冠梨、雪梨怎么就不闪光?产量大、口感不差,水嫩清甜,7.8元/斤左右的价格跟市面上冬厘果的售价简直天壤之别。明明差不多的“身世”,营销包装之后就“高攀”上去了。实际上市面上所谓冬厘果,多半是用山东、河北的皇冠梨、雪梨,配合一种叫“去萼”的处理工艺(把花萼削掉,底部有疤痕成深棕色),硬生生给包装成了稀罕货。

专家说得很直白:茌(chí)梨去萼才这样。“猎奇心理在作怪,不懂的容易被骗。”这话也一点不冤。仔细想来,摊上试吃的那口,往往是摊主精挑细选最甜最好水多的那批,甚至有网友怀疑,刀片上是不是抹了糖水,试吃一口和买回家吃一嘴,差着远呢!



价格高在哪里?体验到底怎么样?

说实话,卖60一斤的冬厘果,贵在哪里?产地神秘,包装特别,运输成本,人工吆喝……这些,或许能把价格“堆高”。但最直接的感受,十有八九还是冲着“稀少感”去的。买水果就像追潮牌,总有人喜欢试最新的、最难买的。

可当”神秘面纱“揭下来,其实味道和口感还是那股梨的清脆爽口。试吃时口感脆甜,水分充足,有些还带点红富士苹果的香气(当然也可能是心理作用)。资深吃货反而觉得:有点熟悉,貌似就是咱们小时候或者大集市上能买到的那些大梨,套个“新疆限量”故事就身价倍增。



还有网友说,买回家和现场的体验是两种水果:试吃那块让人觉得“哇,真甜!”,可自己回家冷静下来再尝,怎么觉得……跟超市九毛九的雪梨差不多?

有网友试水:“买了5个花了60元钱”,也有更拼的“买了4个,花了138元”,结果的反馈都是:贵是真贵,吃起来是真不稀奇。甚至有网友吐槽,摊主说是新疆的,问了在新疆工作的人家,也没谁见过,简直堪比段子……这买卖,精得很。



怎么挑果子不踩坑?几招实用经验聊一聊

聊到这儿,怎么才能不被一时新鲜忽悠了呢?

1、别光信“产地神话”
多问一句、多查一下。新鲜水果一般大流通市场都能查到,碰到搜不到、问遍水果店主都没听过的,最好多长个心眼。

2、试吃别只图一口爽
如果现场试吃特别甜,回家就淡了八度,有可能就是“精修”过。试吃时刀子沾糖水、精挑样品,都是套路。

3、看果相:表皮油亮但有粗糙、“猴屁股”印的,往往就是常见梨类
别为“疤痕”“野生”而买单,这多半和制作工艺有关,不是品种特殊。

4、关注性价比
7.8元/斤的新鲜雪梨、皇冠梨已经品质不错。如果好奇,一次性尝一两个也无妨,别大批量囤货。



买冬厘果,是体验,更是一次“吃瓜群众”的自我修行

说到这,我觉得冬厘果的故事其实蛮有意思的。大家都不是没见过世面,只是“稀缺性、猎奇欲”驱使,大多数人都愿为故事买单。60块一斤的冬厘果,其实就是包装出来的普通梨,还可能带点心理安慰——“我吃过别人没吃过的水果!”

至于有没有必要常买?我自己的建议是,尝鲜可以,坚持理性。毕竟一口下去,那种熟悉的梨味是不会骗人滴。新奇食品如果真的好吃、好养、好卖,早就在超市呼风唤雨了,哪儿用摊贩神神秘秘、走街串巷?



以后碰上未知水果,就当涨个见识,别总想着它能改变口味命运。毕竟,超市排一排的苹果、雪梨,已经很能满足咱们对清甜、水润的所有想象了!

当然了,也欢迎你和我分享你的“甜蜜踩坑史”,咱们抱团做个聪明吃货,下回遇上“冬厘果”再也不被谜一样的名称和产地忽悠啦~

吃啥都开心,买啥都值当,别因为花了冤枉钱影响了好心情,这才是日子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