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惊蛰研究所
作者:成昱
图源:网络
体验经济时代,当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商品或服务本身的功能属性,而是更重视体验和个性化。
当年轻人的需求从“拥有什么”转向“感受如何”,一场以感官共鸣与情感链接为核心的体验经济正在重塑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 。
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传统行业被重新注入活力,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由此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创新。
时代需要新物种,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是火爆的热门生意,是流行的创新产品,是新的生机。
1
组团挖菜
今年春天,年轻人最时髦的社交活动不是露营也不是City Walk,而是拎着小铲子漫山遍野“挖野菜”。
谁能想到,曾经被视作“老年人专属”的挖野菜,如今成了都市青年的新宠。
打开小红书搜索“挖野菜”,满屏都是年轻人晒出的“战利品”,有人驱车两小时就为找一片野菜地,有人对着手机教程现学现挖,有人把挖来的野菜做成精致料理。
还有人把挖野菜拍成vlog,配文写着“今日打野战绩”,把田间地头玩成了游戏副本。
挖野菜活动具有典型的“零消费”特征,参与者几乎不需要任何金钱投入,只需要拿上一把小剪刀、一个菜筐子、几个塑料袋,便可以向野菜地进军。
埋头苦干一下午,不仅一分钱没花,还收获了一大筐“大自然的馈赠”。
在小红书上,围绕#挖野菜#、#挖野菜的乐趣#等话题已经产生近2.5亿浏览量,甚至有人制作了详细的“城市野菜地图”,标注了不同区域生长的野菜种类。
美团数据也显示,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打野(挖野菜)”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228%。
有趣的是,这场“野菜狂欢”还催生了不少网络热梗,“挖野菜”成了检验感情的标准——
“能约出来挖野菜的都是真朋友”,也有人自嘲是“王宝钏”,在野菜堆里寻找爱情的真谛。
与挖野菜相关的工具市场迎来了新的需求,小剪刀、菜筐子等原本小众的商品,销量开始显著增长。
天猫平台的数据就给出了佐证,“挖野菜神器”关键词的搜索量实现了58%的增长,便携铲、小型铲类相关产品销售量增长了80%,部分单品月流水近10万。
其次,以挖野菜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也逐渐兴起。
一些乡村地区凭借丰富的野菜资源,开发出挖野菜体验游,吸引了大量城市年轻人前来。
游客不仅能体验挖野菜的乐趣,还能品尝到用野菜制作的特色美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
从最初年轻人单纯地在田野间挖野菜,到如今围绕挖野菜形成的一系列丰富多元的产业链,这股热潮正不断蔓延,影响着消费、旅游、住宿等多个领域。
2
城市寻宝
在胡同的砖缝里,可能藏着一枚手工徽章;在路灯杆下,或许贴着一张写满谜语的纸条;在老墙上,说不定就画着指向下一个地标的暗号……
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在城市不经意的角落里埋下“宝藏”,将藏宝线索发布在网上供人解迷寻宝,刷到的网友遵循线索在城市街巷穿梭,上演一场现实版的 “先到先得” 大作战。
这种结合了探险、解谜、社交的活动,被称为 “城市寻宝”,英文名为“City Hunt”。
“宝物” 的种类丰富多样,从手工制品、文创产品,到书籍、零食,甚至是现金红包,线索的设置也极具创意,涵盖了文字谜题、图片暗示、地理位置信息等,想要快速找到藏品,需要参与者具备观察力以及对城市的了解。
在小红书上,与“城市寻宝”相关的笔记超过了5万篇,话题浏览量达到2600万次。
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也有大量关于“城市寻宝”的视频和讨论。
“用玩游戏的态度在城市里发掘惊喜”“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动脑筋、增加运动量”……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参与过的年轻人分享着喜欢城市寻宝的理由。
城市寻宝的玩法在国外历史更为久远。
早在2000年,随着GPS技术的民用化普及,一个名为Geocaching的网站便已面向全球寻宝爱好者开放,今年恰好迎来其成立25周年纪念。
在这个平台上,爱好者们可以分享藏宝地点、交流寻宝经验,其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城市寻宝已然成为一场全球性的趣味探索热潮 。
*GEOCACHING的官网和社交主页
当国外城市寻宝借助专业平台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国内的城市寻宝活动也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崭露头角,不同的是,中国的城市寻宝更注重在地文化的融入和社交互动。
这种深度互动让年轻人开始以全新的视角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在解谜过程中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情感连接,那些曾经匆匆路过的街角、习以为常的建筑,在寻宝游戏中或许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惊蛰研究所联合21财经·南财号推出《新物种启示录》系列选题,希望通过一期期的深度剖析文章,以独特视角启发新物种灵感,和大家一起思考蓝图,穿越布满暗礁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