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城市的街巷,真正撩动人心的烟火气息,常常隐匿在菜市场那些毫不起眼,却满是生活温度的吃食里。而中卫,这座西北小城的灵魂韵味,便悠悠然在雍楼市场的一隅悄然绽放。
在中卫,若你想犒劳忙碌一天的自己,本地老饕定会指向雍楼市场内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高氏煎猪臓摊。哪怕寒风凛冽,也吹不散摊位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眼望去,那写有“高氏煎猪臓”的招牌在烟火缭绕中格外醒目。摊主高春华师傅,站在热气腾腾的灶头前,手中锅铲上下翻飞,烟火在他身边升腾跳跃,那是几十年如一日练就的精湛技艺;他的爱人则穿梭于食客之间,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脸上的笑容如同冬日暖阳,驱散了寒意,暖了众人的心窝。这摊位虽是方寸之地,却承载着几代人的执着坚守,岁月悠悠流转,食客依旧往来不绝,只为那一口难忘的滋味。
这备受追捧的煎猪臓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趁着高师傅稍作歇息的间隙,我们满怀好奇地探问。高师傅挠挠头,憨厚一笑,摆手说道:“没啥特别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个做法,传下来了。”在众人的软磨硬泡之下,他才缓缓打开了话匣子:“早在乾隆年间,我外祖父就是个杀猪卖肉的屠夫,整日与牲口、屠刀打交道。到了 1927 年,家里人合计着,怎么把猪血、猪下水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边角料,变成让人馋涎欲滴的美味。先是把本地的糯米用凉水浸泡一整晚,隔天放到蒸屉里足足蒸上一个小时,至八成熟,趁着热气,迅速与新鲜猪血搅拌均匀,再撒上提味去腥的葱姜蒜粉,还有那神秘配方的秘制调料,接着二次上蒸笼,蒸制两小时后关火,让它在余温中自然焖上一个小时,最后压实成型,这才成就了最初的猪臓模样。我在老市场扎根奋斗了 23 年,后来老市场拆迁,就搬到了雍楼市场,这一晃眼,又是 15 年过去了,每天清晨七点半,准时开工,就盼着能把这美味分享给大家,让大伙吃得舒心。”
说起这猪臓的制作过程,那可真是个精细又考究的手艺活儿。中卫本地产的糯米,价格亲民且营养丰富,经过一夜浸泡,吸饱了水分,蒸制时,蒸汽的魔法让它变得劲道十足,却又不会粘连成一团。趁热倒入猪血,两者瞬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热糯米激活了猪血的活性,猪血则反过来让热糯米更加紧致有型。加入适量食盐,猪血中的血溶胶状态纤维蛋白质迅速反应,生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去腥增香一步到位。精心搅拌均匀后,再次送入蒸笼,这漫长的蒸制与焖制过程,是时间与食材的深度对话,足足一天一夜,才孕育出这独一无二的美味。
待到煎制环节,同样大有讲究。将猪油倒入烧热的平底煎锅,待油温升高,放入成型的猪臓,轻轻翻炒几下,随即加入一勺炖猪肉后浓郁醇厚的高汤,刹那间,香气四溢,仿佛能穿透灵魂。接着,放入切得细碎的葱头、鲜嫩的绿椒,再添上几片事先卤制得入味三分的猪头肉,短短几分钟,一道地道正宗的煎猪臓便可出锅装盘。此时,若是配上一杯高师傅亲手酿造的土黄酒,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这土黄酒遵循中卫传统的土法酿造技艺,再加入适量冰糖、生姜精心调适口感,调节酒精度数。一口鲜香热乎的煎猪臓,一口酸爽开胃的土黄酒,酒的微酸巧妙地中和了猪头肉的油腻,让味蕾沉浸在一场完美的味觉盛宴之中,暖了胃,更醉了心。
高春华从 18 岁起,便毅然扛起传承祖业的重担,一头扎进这煎猪臓的世界。几十年来,靠着这门手艺,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四个儿女,日子过得平淡却有滋有味。家里那张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全家福,见证了一家人的风雨同舟;墙上挂着的一本本荣誉证书,诉说着他半生的坚守与荣耀——地方风味特色小吃优秀奖、地方风味美食奖、宁夏名小吃,2017 年 4 月,高氏煎猪臓更是被列入中卫市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高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这一碗看似普通的煎猪臓,实则盛满了光阴的故事,凝聚着几代人的匠心坚守。它是中卫这座小城独有的市井味道,更是老百姓舌尖上难以忘怀的人间至味,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来源:中卫文艺界
吴雅光,男,作品散见于《沙坡头》。
马上发布信息
(声明:“中卫天天网”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内容外,其余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删除。)
关注“中卫天天网”同城信息免费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