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微博,看到李松蔚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是一位70后妈妈讲述女儿成长的经历。

作为70后父母,她和丈夫立志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女儿从小到大几乎没吃过什么苦,物质上有求必应,学习上父母从不施压,也不强迫她做不愿意的事,更从不拿她和同龄人比较。

然而,即便在这样“零压力”的养育下,这个女孩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不快乐和严重的内耗。她会自责自己成绩不好,觉得长相不够出众,也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兴趣特长。

后来孩子越来越迷茫,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初中时女孩一度被诊断为抑郁症,不得不两次转学并休学一年。好不容易考上国内的一所大学,第一年却又因为适应不良抑郁复发。

这位母亲在故事最后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

“我不说是多好的父母,起码比我的上一代强吧。怎么感觉还不如上一代?我要求不高,只求孩子快乐,可我觉得我在她这个年龄,好像比她还快乐。”

我看完后沉默了很久,因为松蔚老师没有给答案,只给了大家一个开放性的提问。

我自己也是提倡自由、尊重、理解理念的妈妈,和我相处过的人都知道,我性格温温和和,生活中绝对是一个好相处、好脾气的人。

但即便如此,我也一样经历过哥哥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时刻。弟弟也跟我聊过他的烦恼,像“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生活好无趣啊”……

这是孩子的偶尔之言,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父母集体要面对的议题?

这个问题,我其实想了很多年。

直到哥哥12岁,他经历过小升初后,抱着我坚定地说:“妈妈,我初中不管去哪个学校,我都想学信息学和科创。”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这些问题是有答案的,只是我之前一直没意识到它的存在。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为什么你都不给孩子压力了,他还是不快乐?


我真的很能理解做到“温和、松弛、支持”父母的困惑。

像我这么忙碌,而且心还那么大的人,孩子考试考了几分,排名第几,作业有没有交,我在他们小时候还会操下心,到了小学高年级,简直就是彻底放手了。



五一假期弟弟刚经历的“无人告知”的作业事故,原因是我没忘记记录作业了,最后弟弟熬夜到凌晨1点半才做完作业。

但我完全没给他们压力,就等于他们能健康快乐吗?

并不是的。

这几年里我看到的好几次孩子情绪崩溃的情况,都和学业有关

我之前写过哥哥四升五那阶段,第一次在校外选拔的数学考试里没考好,他把自己闷在角落里眼泪哗啦啦掉。

他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的数学又强又好,但没想到从那一次考试开始,他遇到了这两年的极限挑战。



发表在2024年的文章:《》、

发表在2022年的文章:《》



发表在2023年的文章:《……》

哥哥当年也问了我个扎心问题:“别人那么厉害,我是不是太差了?”

我当时抱着他说:“你不要这么看自己。你已经很好了。”

但我知道,这句话对那时候的他来说,只是片刻的安慰。

我们可以不比较,但孩子已经身处这个世界的比较系统里。

你不问分数,他也会听见同学讨论;
你不提结果,他也能看到别人拿奖;
你不说排名,他也能看到别人的排名。

所以问题的关键,可能不是你有没有卷他,而是——

当他被世界带入比较体系时,

是否有力量站好自己的位置。


你可能会想:既然这个世界已经够卷了,那我就不再给孩子任何压力。

成绩不好也行,不上重点也没关系,放下期待,也许他就能轻松一点。

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都会忍不住问一句:

“你确定孩子真的能接受吗?”

有时候,孩子不快乐,不是因为你管太多,而是你突然不管了——他反而慌了。

尤其在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阶段,不是他们不想选,而是他们这个年龄、这个心智真的并不了解,没法给自己下一个“一定不会后悔”的决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学渣,长大后还有足够自信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他一摔倒就觉得“我是学不会的”,这种自我否定会不会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你说孩子现在说能接受,那五年后、十年后,他不会反过来问你:“当初你为什么不逼我一把?”

自由听起来很美,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边界和支撑,孩子也容易陷入一种“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嘛”的空心状态。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缺乏自我管理的小孩,完全放养,真的不是松弛,是失控。


“摆烂”这个词,听起来很狠,但很多孩子其实不是在放弃,而是在防御

他们说“随便啦”、“我不想学了”,不是因为真的不在乎,而是因为怕努力了也没用。

我见过太多孩子,用“我无所谓”来掩盖“我害怕做不到”。

你让他选一个兴趣,他说“我都可以”;

你问他想不想努力一把,他说“没必要”;

你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他会冷冷回一句“你别骗我了”。

表面上是懒是佛,但其实是:

他不觉得自己能行,所以提前躺下了。

孩子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轻松”得来的,而是靠“我做得到”“我有价值”的自我认同感支撑起来的。

这种价值感,不是别人夸他厉害,而是他自己心里知道:

“我真的做成了一件事。”


我学心理学那么多年,也一直好奇:孩子的内在力量,究竟是怎么来的?

但这些年,我也越来越确定——

孩子的内在力量,不是天生的,

而是靠一个长期运作的系统,一点点养出来的。

做选择,

扛后果,

慢慢变强。

在孩子的兴趣培养上,我做不到像周杰伦、郎朗父亲那样拿着皮鞭盯他们练琴,但我会很认真地对孩子说:

“你可以选择学,也可以选择不学,学不学习是你的权利。

但只要你做了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习有很多种,看书是学习,做项目是学习,捣鼓手工、搭建机器人也是学习。

但无论选哪种,只要这是你的选择,那就要把这条路走踏实。


2023年,哥哥和弟弟一起报名参加了创想的机器人赛事培训

这个课程是我花了很多时间精挑细选的机器人赛培课。

它没有套路,没有代劳,老师真的在教孩子独立完成每一项任务,授人以渔、用心尽责,价格还远远低于市面的价格,性价比是超高的。

所以当时孩子们说想学,我就行,但有几点要求你们要做到:

  • 上课要认真听;

  • 有问题先思考,再主动请教老师;

  • 每次训练任务要自己做,不能临时抱佛脚。



2024年写过完整的学习、备赛和培训经验:

过程并不轻松。

他们也抗议过,说为什么要一遍遍练习,机器人要反复搭,程序方案还得自己优化。

我们也争吵过,情绪上上下下,但我没有选择退让。

我只反复对他们强调一件事:

“我尊重你的选择,但你要对它负责。”




结果是,这两年,他们最终靠着这几年的积累,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奖项。

那一刻,我知道,他们是真的理解了什么叫“把一件事做到底”。

我也真切看到了一种东西在他们身上慢慢生长:

不是“我很厉害”的夸夸感,

而是“我真的可以”的底气。

这种底气,不是靠表扬堆出来的,而是在无数次卡壳、失败、调整之后,自己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掉过眼泪、熬过夜、吃过苦后,一点点长出来的。


有时候孩子不是没潜力,他只是太久没见过自己能做成什么,也没人陪他坚持下来,所以他没办法觉得自己能行。

而这个时候,你设下的那些看似“不自由”的学习标准,恰恰就是他在迷茫中最稳的坐标系。

自由当然重要,但自由不是“随你怎样”,而是“我能掌控”。

当他们真的亲手把一个目标完成,那一刻他们就会知道:

“原来我比我想象中,还要有力量。”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妈妈的问题:

“我不卷孩子了,她为什么还是不快乐?我做错了什么?”

我的答案是:你并没有做错。

你已经在走一条,比上一代更温柔、更健康的路上。

只是,孩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爸妈不卷自己”带来的。

真正的快乐,源于深层次的“我知道我想去哪儿,我相信我能走下去。”

所以啊,不逼孩子,是爱的起点;

帮孩子建立内在力量,才是爱的延续。

孩子真正的快乐,是他发自内心地知道:我有能力决定我是谁。

你,就是那个陪他一起长出这份力量的大人。

互勉,萌芽。

我一直是支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

因为孩子很多时候不是缺热情,而是缺一个真正有挑战、有目标、有反馈的练习场。

所以这几年,我也一直在帮孩子物色适合的“实战型平台”,也会认真筛选一些值得信赖的培训课程推荐给身边的家长朋友。

说到底,好师傅能带给孩子的成长速度,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

特别是在机器人&科创这条赛道上,我家孩子跟了两年多的创想机器人团队,是我反复比较后选出来的机构。





教练资质相当好,训练也很实在,不代劳、不走形式,老师真的会手把手带孩子做出成果、总结思路、准备实操比赛。

我们去年在世界机器人大赛的锦标赛和总决赛现场,除了获奖率98%以上,还有近20个家庭的孩子们在各大组别中横扫了一等奖的冠亚季军奖牌,成绩真的令人振奋。

△ 部分赛事成绩

这背后,是老师的专业指导、孩子的扎实训练,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陪伴。

今年,我们会继续组队出征。

征途班、集训班都将全面升级,小学组开放给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报名。

新增初中组训练计划,为六年级至初二的孩子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初中组20人以上可成班、采用实战训练+竞赛冲刺的模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支持。

最重要的是这个奖项的含金量非常高,国家级的荣誉,还可以直接纳入初升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部分地区更可享受中考降分政策。

如果你身边有适龄的孩子,真的非常建议你鼓励他们跟着我们来学。

不仅是见一个更大的舞台,还为了成长中那个“我做到了”的时刻!

加入机器人群

萌芽研究所


感谢你的 点赞 和 转发,咱们不走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