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家庭聚餐时,表姐轻声给儿子童童说:“儿子,帮妈倒杯水。”
童童头也不抬,不耐烦地回:“自己没手啊!。”表姐眼眶瞬间红了。
她哭得很伤心,她感觉自己的教育很失败,她担心等童童再长大些会不会动手打她。
看到这一幕,我也对这个小家庭充满了担心,担心表姐对教育童童失去信心,担心童童未来是否会不孝顺的孩子……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孝顺不是血缘的馈赠,而是教养的果实。”
长大后不孝顺的子女,其实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往往有这4个特征,希望你家的娃一个都没有!
特征一:遇到问题,逃避责任
邻居家的小孩小宇,是个典型的“甩锅侠”。
有一次,他在客厅踢球,一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碗打碎了。
爸爸问怎么回事,小宇立马说:“是猫咪跳上桌子碰倒的!”可家里的猫咪当时正在阳台晒太阳。
小宇找了各种借口,就是不肯自己承认错误,说那句“对不起”。
不仅如此,考试没考好,他怪老师题目出得难;和同学闹矛盾,他说都是对方的错。
从行为心理学来看,孩子习惯性推卸,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如果在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味袒护,或者没有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错误,就会让孩子形成逃避责任的习惯。
而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又怎能指望他对父母尽孝呢?
这种思维在青春期会越加强烈,最终演变成“父母毁了我的人生”。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承担后果。
比如打碎花瓶,让孩子一起打扫碎片,并通过零花钱赔偿;考试没考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
久而久之,孩子会学会自己承担起责任。
特征二:经常顶嘴,脾气暴躁
宝妈群里的讨论中,很多家长都提到过类似困扰:孩子对朋友态度很好,对父母却容易发脾气。
明明前一秒还开开心心,一旦父母多说两句,就立刻不耐烦:“你别说了!烦死了!”
宝妈们,如果孩子顶嘴,不要立刻发火,要先冷静下来。可以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发脾气,往往是因为知道父母永远不会离开自己,所以把父母当成了情绪的“垃圾桶”。
但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告诉孩子,有情绪可以好好表达,但不能对父母不尊重。
同时,家长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厉或溺爱,导致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差。
最后,要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用“我觉得……”代替“你错了……”。
这样,孩子不仅能学会尊重他人,还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特征三:自私自利,不懂分享
2022年,河南省安阳市有一个15岁的男孩小郭,他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小郭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变得极度叛逆,夜不归宿、逃学、打架斗殴,甚至混迹社会,和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
小郭的行为越来越极端,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非常恶劣,经常争吵,甚至动手。
最终,小郭的父母无奈之下,将他送到了南华青少年专门学校进行矫正。
其实,小郭小时候就有自私自利的特征。他总是把玩具占为己有,不愿意和小伙伴分享。
有一次,小郭和小伙伴因为一个玩具发生争执,他甚至动手打了小朋友。
父母批评他,他却反驳说:“这是我的玩具,凭什么要给他玩?”
这种自私的行为,从小就没有得到纠正,长大后就变成了“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如果从小就很自私,长大后很难学会关心他人。
那么,应该怎么教孩子呢?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私的倾向,一定要及时引导。
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让孩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
同时,要多表扬孩子分享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特征四:缺乏感恩之心
从案例中看问题小郭从小就不懂得感恩。
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小郭却还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回到家后也没有关心妈妈的身体状况,反而因为妈妈没有给他做饭而大发雷霆。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3岁左右就能开始理解“感恩”的概念,但如果家长没有好好引导,孩子可能就会变得麻木。
感恩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孩子如果从小不懂得感恩,长大后可能很难体会到父母的付出。
家长们,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苦。还可以多和孩子讲一些感恩的故事,让孩子从小懂得珍惜别人的付出。
孩子是否孝顺,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问题,用正确的方式引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