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陈琳辉)“医院给母亲下了病危通知书后,她唯一的愿望是躺在家里柔暖的大床上安心地合上眼睛。”5月10日,家住上海的杨先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为了给老人抢时间,家人紧急联系了非紧急救护转运车,“感谢车上的非紧急救护转运员全程专业的服务,帮我妈妈实现了最后的愿望。”
5月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在“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职业下新增设“非紧急救护转运员”工种。
江苏省扬州市非紧急救护转运员正在工作。图源 澎湃新闻
“非紧急救护转运员是指在非急救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出院回家、转院等专业护送服务的工作人员,途中一般会为患者提供监护、吸氧等照护服务。”5月10日,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吴文思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年来,患者对非紧急救护转运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工种的明确有助于规范相关服务的内容和价格,实现医疗服务的延伸,对患者、家属、医院、社会而言是多方共赢的。
江苏省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骨科主任王加宽介绍,很多骨科患者出院时都不能独立行走,需要家属或工作人员的帮助;尤其是接受了骨折内固定、脊柱内固定及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的患者,出院时要避免不当体位,难以乘坐普通小型车辆,更需要专业、可靠的非紧急救护转运服务。
王加宽表示,在2023年扬州市“962120”非急救转运服务热线开通之前,一些有相关需求的患者选择拨打120急救电话、通过救护车转运,造成了急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还有部分患者选择了不具备非急救转运资质的转运车辆,即“黑120”,“它们不仅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私自改装的车辆和未接受专业培训的人员也无法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在王加宽看来,非紧急救护转运员这一工种的增设,有利于提升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相关服务,进一步降低出院患者的转运风险,畅通患者出院回家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