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中,护士往往被视为单纯的临床照护者。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队伍中正涌现出一大批科研型人才——她们既精通临床护理技能,又具备扎实的科研素养,在护理学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12月底,江苏省注册护士总数34.04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99名,中高级职称护士总体占比42.99%。而在南京鼓楼医院,就有这样一群高“研”值护士。

江苏首位临床护理博士

患者所需,心之所向

“本科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时,我对这个学科一无所知。”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璐坦言,与护理学的初遇始于偶然。而这位曾经的懵懂学子,不承想在二十年间完成了专业跨越——从本硕连读到2013年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江苏省首位临床护理学博士。她相继斩获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香港护理及助产专科学院院士殊荣,以科研成果促进患者康复重新定义护理学科高度。多年来,陈璐持续深化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中心研究。早在十年前赴美进修期间,她就与休斯敦、洛杉矶等地的顶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今,她不仅致力于将鼓楼医院的护理经验推广至全国,更立志让中国护理的创新智慧惠及全球。


陈璐扎根临床近二十年,几乎每个专科ICU里都曾有她的身影。“护理的智慧藏在病床旁。”在她看来,日常接触患者最多的就是护士,“护士对病人也是最了解的,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要主动观察患者的问题,甚至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科学高效地帮助患者。”她在实践中主动发现患者面临的困难与痛点,笑称自己是“捉痛师”,在她办公室最醒目的是面“问题墙”——贴满护士们日常记录的护理难点。“我不过是把临床姐妹的智慧系统化而已。”她的科研创新始终紧扣临床需求,拥有14项国家专利和4项临床转化。例如基于患者肺部感染问题,她联合呼吸治疗师、院感专家研发的排痰系列,将操作耗时压缩50%,黏膜损伤率下降37%,气道净化率升高36%,用数据诠释护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她带着护理研究生蹲守三个多月,与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共同记录2000余次吞咽动作,设计吞咽训练机器人,应用3D传感技术提升患者康复效率。她还联合南京大学研发智能瞳孔监测仪,可实现精度动态追踪等等。她希望这些“临床-实验室-病床”的螺旋式创新,真正从临床需求出发,最终让患者受益。“护士的创新不是单兵作战,需要借助工作搭子的智慧,还有交叉学科的知识。”陈璐说。

作为学术型护理学博士生导师,陈璐正以“摆渡人”的身份架起护理传承的桥梁。“培养会思考的护士,建设有根基的学科,这是护理人的双重使命。”她至今保留着带教老师手写的术后监测指南,如今她革新护理教育范式,将病房变为“移动课堂”——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病例设计课题,开创“双导师制”,每位研究生都配有临床医师作为科研搭档,促进护理从“经验技艺”向“科学创新”的范式革新。她培养的学生,正带着“护理不仅是临床技能,更是需要科学思维支撑的学科体系”的理念走向全国。她启动着护理学科的“筑基工程”,带领团队构建护理数据库,将护理经验转化为可量化验证的科学模型。当大家使用她研发的智能评估系统时,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更是一代护理人从经验传承到科学创新的进化图谱。

从“护理初学者”到护理界的“双料院士”,陈璐用近20年时间重新定义了护士的价值边界。她的经历里,既有“扎根临床发现问题”的务实,也有“跨学科搞科研”的突破,更有“让护理有尊严有温度”的执着。“我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相信——护理,可以是一门科学,可以是一种创新,更可以是一份照亮生命的事业。”夜幕下的监护病房,陈璐与团队研发的智能眼罩正在捕捉患者瞳孔的细微变化,而走廊那头,新一代护理骨干正用她智能监测系统观察患者病情。当护理遇见科学,生命的守护便有了更温暖的解法。

从护士到护理院士

每个平凡岗位都能照亮星辰大海

“还是在您这儿换药我最放心!多亏了您,我现在身体情况也是越来越好了。”在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翁亚娟的专家门诊上,患者和家属对她的感激难以言表。“回家多吃蛋白质,最好一天能吃完一条鲫鱼的量,不要喝很多汤,一小碗蔬菜也很重要。你血糖高,水果就吃点番茄、黄瓜。天气热嘴馋,一小片西瓜也能吃,但要控制其他主食的量”患者临走前,翁亚娟还忍不住再三叮嘱。在南京鼓楼医院的门诊走廊里,翁亚娟的诊室门口总是挤满了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患者。急慢性伤口或者造口并发症,是很多患者难以启齿的“痛”,但翁亚娟总是用精湛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为患者们抚平伤痛。但患者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白衣天使”,也是一位受国际认可的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作为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首位中国籍教育委员会主席、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这位42岁的副主任护师用18年时间,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国际护理领域的佼佼者。


翁亚娟的求学与职业发展之路,是一部不断进取的奋斗史。2009年,翁亚娟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国际造口治疗师,攻坚克难,引进直肠癌术后早期结肠造口灌洗技术,探索造口全程导航护理模式,深耕实践,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携手团队推动中国造口专科护理与国际接轨。此后,翁亚娟不断在国际舞台传递中国专科护理发展的声音:参与编写《WCET国际造口护理指南》《国际压力性损伤防治指南2019版》,在瑞典、马来西亚、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护理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演讲,学术成果多次亮相世界顶级学术论坛,让国内造口护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2020年,她受聘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教育委员会主席,成为自1978年组织成立后首位中国籍主席。2020年——2024年期间,国内外每一位国际造口治疗师的毕业证书上,都有翁亚娟的签字授权。2022年,40岁的翁亚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努力攻读复旦大学护理学博士。面对“高龄读博”的质疑,她坦言:“中国护理学科正在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驱动’,我们需要创新技术而不仅是应用技术。”她的博士课题聚焦结直肠癌早筛预警到康复返岗的全程导航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国人专属风险指标和健康管理痛点靶点。“如果我们能让早筛早诊率提升10%,也许就能减少数万例造口手术。”翁亚娟说。

“前段时间,有位曾经的造口患者发给我一段视频,她穿着泳衣跃入大海,阳光下笑得灿烂。同时发给我一段话:‘没想到我还能过上正常的生活’。”翁亚娟回忆道,这一幕恰似她对护理未来的期许——当被问及“未来护士的核心竞争力”,她给出三个关键词:专业、温度、创造。“机器人可以完成标准化操作,但无法替代护士观察病情变化的敏锐,更替代不了轻拍患者肩膀传递的温暖。”在她构想的蓝图中,护理将突破医院围墙,通过数字化平台守护全民健康全周期。而她正在研发的“患者旅程地图”,或许将成为这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通过分析超10万条网络社群数据,她精准定位患者从症状初现到术后康复的238个关键节点。“50%受访患者首次就诊前误当痔疮自治,30%因担忧排便异味和声音不敢出门社交。”这些发现催生了她的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AI筛查高危人群、VR模拟造口护理、患者经验共享社区……“我们要用科技填平医疗与生活的鸿沟。”据悉,数智化肠造口患者健康管理平台预计今年投入试运行,“将数智与护理相结合,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翁亚娟说。

从普通护士到国际护理领域的知名专家,翁亚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从临床到国际舞台,从技术创新到学科拓荒,翁亚娟用“研”值重新定义护理的可能性。她用实际行动证明,护理不仅仅是简单打针、发药,更是一门融合了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专业学科。正如她所说:“当护理遇见科学,每个平凡的岗位都能照亮生命的星辰大海。”这或许正是中国护理走向世界的密码。

从临床困惑到科研突破

她用十一年点亮万余名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在不少人的固有观念里,护士的工作似乎只是遵医嘱打针、发药……很少有人会把护理与技术创新相联系。实际上,深耕在护理领域的护士们,也在持续学习、刻苦钻研,在改善患者照护结局和促进康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默默努力。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清,致力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研究11年,点亮万余名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该团队还获批了国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以及多项医学新技术奖和质量改进奖。


王清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关注,源自临床工作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在病房里,我经常遇到患者满怀期待地问我,‘护士,我什么时候能下床呀?’”王清回忆道,十多年前,早期康复理念还不成熟,她也感到困惑,更无法给患者一个确切的答案。看着患者因为长期卧床,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她的心里也特别不是滋味。

2013年,王清获得了前往德国进修的机会,这次经历,让她开始思考早期康复。回国后,她开始硕士课题,探索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的核心,在于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然而,理念推行初期并没有那么顺利。传统观念里,大家都觉得中风以后需要静养,特别是脑卒中后导致的偏瘫,导致患者肢体抬起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下床了。但是王清坚信,只要评估精准、方法适宜,早期下床活动对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一定是有益的。

于是,王清引入澳大利亚学者的早期活动方案,探索从患者入院24小时内开始离床活动,监测活动过程中的反应与活动效果。这一举措获得了显著的康复促进成效。紧接着,她和团队进一步探索活动的量效关系,经过不懈努力,王清发现,卒中发生后24 - 48小时内进行身体功能最大范围的活动,是最优解。患者从感知性“失能”到发出“我竟然还能控制我自己!”感慨的变化,成为王清团队深入开展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早期康复,会让病人感觉自己似乎病得没那么重。也会更早地帮助他们做好出院后的康复准备。”王清告诉记者,随着早期康复的纵深推进,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明显感觉到,患者康复的速度加快了,而他们团队的研究方案,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除此之外,王清还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延伸至院外,“我们不可能一直盯着患者,也要教会他们居家康复技巧。”为了鼓励患者坚持运动康复,她带领团队,从运动康复偏好,到自我决策方案,再到居家康复导航,让脑卒中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随着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研究的不断深入,王清团队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有七成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患者不仅身体需要康复,认知功能的恢复同样至关重要。”王清说道。 2024年2月,鼓楼医院开设了认知训练护理门诊。

在认知训练护理门诊,王清带领团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团队引入多组分干预理念,干预内容涵盖饮食、运动、认知训练、社交以及危险因素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了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持续进行认知训练,团队还改良了游戏软件,设计了认知康复日记。“我们设计的日记,帮助患者对每天的生活进行复盘,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居家认知训练方式。”王清解释道。

认知训练护理门诊开设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一位患者,刚来的时候十分内向,日常生活非常依赖家人,在我们这里训练了一段时间后,患者愿意说话了,也可以帮助家人取快递、买日用品了。家属特别开心,专门来感谢,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当然,我们还会加倍努力,打造我们专业特色。”王清笑着说。

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王清也获得了许多专利与软著,如出院护理服务中心、智能评估系统、“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等,且已经转化为重要的工具在临床广泛应用。“这些信息平台应用,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患者。”王清说。

谈及自己的工作方式,王清感慨地说:“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带着研究思维去工作的习惯。”遇到临床的难题,她不再像第一次被脑卒中患者问及何时下床时那般茫然无措,而是思考如何制定解决方案,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考虑质量控制和评价指标,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取得实际成效。王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护士的工作绝非简单重复,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绽放出创新的光芒,展现护理专业的价值。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梅书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