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善良被当作要挟的筹码,那必会造就冷眼旁观的社会!
对于“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开始,这么多年始终没有答案。
而去年11月份,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时隔半年的时间案件终于开庭。
那么,这次寒心的还会是好心人吗?善意真的会成为恶人的“工具”吗?
善意引来的“纠纷”
事情发生在去年的11月11日,也就是年轻人所谓的“光棍节”,可对于王先生而言,却是终生难忘的一天。
当时的王先生刚刚下班,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正在打电话的老太太。
两人是一前一后,双方都没有在意对方,可突然之间老太太的一个动作吓坏了王先生。
原来在老太太打电话期间,猛的来了一个转身,而王先生没来的及停止便撞了上去。
经过王先生的这一撞,之后老人就倒在了地上,一旁的王先生虽然没有什么事。
但看到倒在地上老人,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拨打了医院的电话。
紧接着便将老人扶起,等待救援的到来,可王先生不知道的是,此时的老人已经出现意外。
虽然外表看不出什么,但是经过医院的详细检查之后发现老人出现了骨折。
而且是右股骨颈创伤性骨折,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有多严重。
但要知道,当时医院将这次受伤定性为“十级伤残”,也就说王先生彻底摊上事了。
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对于一位62岁的老人而言,这次骨折的确不容小觑。
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王先生在医院里忙得不可开交,为老人办理各种手续,而后还通知了老人的家属。
可等到对方感到的时候,王先生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等到家属赶到医院之后,就认为王先生是肇事者,并且应该给予相应的赔偿。
然而,从王先生的立场出发,若不是老人家突然转身,自己亦不会撞上去的。
所以此刻的王先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权衡之后王先生选择了不理会。
不过没过多久,王先生就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没错他被老人家属起诉了。
并且对方开口就索要18.8万的损失费,其中包括了关于老人治疗的各种费用。
不愿吃这个哑巴亏的王先生在法庭之上据理力争,而老太的家属也没有打算放过他。
双方争端不断,只能由法院调查取证之后判决。
在调查之后发现,老人突然转身这个动作的确是事情的“诱发点”,并且占据主要责任。
但男子也并非无错,没有和老人保持安全距离也要承担次责。
在经过法院的相互调解之下,最终王先生同意以7万元的赔偿结束这场“闹剧”。
虽然这次案件落下了帷幕,但却没能让众多网友满意,反而激发了对法院的“声讨”。
究竟谁对谁错?
其实这件事很多人在去年的时候并不知晓,能够再次被提出还是当地法院的“宣传”。
或许是因为这起案件有“教育意义”,于是被再次提起,只不过没想到的是。
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反而使得当地法院陷入舆论的“中心位置”。
或许在法官看到,案件的判决不仅减轻了老人治疗的负担,同时也让王先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看似是一个圆满的结果。
可是这样的判决真的能让人信服吗?网友表示未来或许又多了一种“碰瓷”方式。
舆论的力量有时根本就不可控,尤其是事情发酵之后,甚至就连法官身份都被“扒出”。
眼看事态越发严重,法院只能将视频紧急删除,也许是希望及时止损。
但是网友并不买账,网上舆论不减反增,甚至有网友直言,难道有行人安全距离提示吗?
的确,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关于行人安全距离真的有明文规定吗?
网友的评论开始涌现法院的公众号,直接导致青岛中院关闭了评论的功能。
不得不说,舆论的力量确实惊人,甚至有人将这件事情的负面上升到地区。
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妥,青岛作为旅游城市还是值得游客玩耍的。
话归正题,其实外界关注的核心问题,还是王先生该不该为自己没有保持安全距离来付出7万的代价。
如果人人效仿的话,那马路上若真出现老人摔倒了,谁又敢上前做好事呢?
并且有专业律师指出,突发性的转身属于“不可预见”因素,王先生又不是超人,根本无法预知未来之事。
很多律师的解释是即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过失相抵"规则,王先生最多赔偿30%大概是5.6万元。
众多律师的回应,让这起案件开始“疑点重重”。
当然,并非针对法院对于此事的判决,而是想要将事情的缘由搞清,责任的承担又是否合理。
毕竟如果事态没有得到稳定,那日后社会的善意就会被针对,甚至被利用。
当老人真的倒在地上,急需救援的时候,周围人只能旁观,根本无人敢上前营救。
也正是曾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导致了人在围观的第一反应并非救人,而是“害怕”。
害怕老人家属“秋后算账”,害怕自己的好心成为了被拖入深渊的“陷阱”。
到底扶还是不扶?这一社会道德难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人们在内心不断地权衡着,究竟是选择善意伸手,还是选择明哲保身呢?每一次内心的挣扎,似乎都在试炼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或许有人会提出,我们不可因个别案例而将社会的善意全盘否定。
的确,生活中仍然有许多温暖人心的瞬间,有许多人在他人危难之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个别案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悄然在人群中蔓延,让一些人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心中充满了犹豫和恐惧。
结语
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重建社会的信任,让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或许,这需要法律更加完善,需要司法更加公正,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充满信任与温暖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社会的善意得以延续,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您的身边,您又会如何选择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