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真的不太好管,超费父母,还往往徒劳无功。
说轻了压根不听,孩子还怼得父母嗷嗷,说重了孩子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像焦虑、压力大、抑郁等,又让家长不敢对孩子怎样。
最多就发个脾气,或者给孩子苦口婆心讲点大道理,但对孩子压根没用。
很多有情绪问题的孩子越来越严重,最自责的就是家长。
的确,家庭教育是否正确,也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心理健康良性成长。
但在关注孩子情绪,同情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父母其实比孩子更崩溃。
父母爱孩子的心,无可比拟。最真实,最无私,也最喜欢控制与说教。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牢记“乌鸦定律”,少唠叨,少讲道理,少说一些看似正确的废话。
即便父母的道理很正确,即便父母的方法很实用,即便父母引导孩子的全部都正确。
但孩子在有情绪和对父母产生对抗之时,所有的道理,所有的有用的干货,都变得无用。
尤其是在孩子怼家长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
觉得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自己?孩子怎么这么白眼狼?孩子怎么养废成这样了?
愤怒,心痛与心塞交织在一起的无奈,是父母不可言说的痛楚。
我也曾经历过孩子把我怼哭的场景,是真的心塞。哪怕为孩子千千万万遍,只有一件做得不符合孩子心意,就会开启本能的战斗模式。
说着最刺耳的话,甩着最沉重的锅:
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你造成的。我的性格缺陷,都是你造成的。
父母无论怎么爱孩子,只要孩子不满意,就会把父母当成“出气筒”和背锅侠。
要说父母也是真委屈和辛酸啊。为了孩子恨不得掏心掏肺,面对着刺毛的孩子说得刻薄的话,有时眼泪都会忍不住往下淌。
父母也是人,也有感情,也有感觉,更不是万能的。
孩子难受了,可以撒气给父母,可以甩锅给父母。
可是父母难受了,只能自己哄自己,有苦自己吃,有泪自己擦。
养孩子一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各种滋味,父母都尝了个遍。
为人父母,就自带铠甲,而孩子就是软肋。孩子可以逃离父母,但父母永远无法逃离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最真,可是父母有时面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格外无法忍受。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可是父母不是神,只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绪,也有自己的感受,更有自己的无奈。
但父母在孩子面前,往往扮演的是纸老虎角色,看似很厉害,但面对孩子的三招两式的试探与威胁,父母立马就会让步。
并不是父母不够坚定,缺乏边界感,而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受一点苦。
所以就造成一种既对孩子失望又想要纠正孩子的迫切,这样过度对孩子的爱,反而成了一种没有边界的溺爱。
看起来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很严格,但只要孩子不开心和发脾气,父母立马就无底线退让了。
对孩子好是父母的慈悲,但对孩子太好,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忍让与过度共情与允许,会让孩子变得变本加厉任性。
只要父母不满足孩子的一点要求,孩子就会闹脾气,会朝父母发脾气。
而父母对孩子从一忍再忍到终于无法忍受,负情绪也就爆发为愤怒和说教,以及唠叨数落孩子。
这其实是父母实在忍不了而发泄情绪,并不是接住了孩子情绪。
而“乌鸦定律”则是父母要嘴软心硬,不吵、不评判、不指责、不批评、不唠叨,但对于原则和底线的问题,纹丝不动,半点都不让步。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给再给孩子做背锅侠和出气筒,而是把孩子的课题交还给孩子。
让孩子自行承担,自己面对,这时孩子就会慢慢有所变化了。
本着谁痛苦,谁改变的原则,如果痛苦的是父母,那么孩子自然不会改变。
反之,如果疼的是孩子,孩子就会主动去改变。
父母可以尝试这样做:
自己难受时,先不要管孩子。等情绪缓解一些后,再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然后把关注点多放在自己身上,不去过多越界本该归属孩子的课题。
这样,就稳稳接住了孩子的情绪,也会让孩子开启成长自循环,拥抱积极自信的人生。